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给新教师磨课,到底磨什么?

2023/9/4 8:42:39  阅读:107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感受力作文 ,作者宋庆

给新教师磨课,到底磨什么?

/宋庆

一位教师的成长是全息式的,但课堂必须是主阵地,因为它承载着生命从此岸到彼岸的使命。

在新教师培训中,将课堂展示环节作为其中一个环节,让新教师沉浸式感受一课诞生的全貌,是一件极其有价值的事。

唯有上课,才是真刀实枪的历练。

今年有幸参与了乐从镇新教师课堂展示环节磨课的全过程,这是我第一次以导师的身份参与一堂课从备课到上课、评课的全过程,欣喜至极。

但现实是困难的。

时间紧,只有不到20个小时(包括睡觉吃饭)。

任务重,完成文本解读、课堂板块、课堂语言、教学设计和ppt制作。

教师新,被磨的刘春老师,是今年刚毕业的研究生,这是第一次执教公开课。

学情糊,据说用的是四年级学生,大概20多人,不知道学生大概是什么水平,只能凭着四年级孩子的大致水平进行揣测。

因此,如此短的时间内,给新教师磨课,到底磨什么?到底要新教师知晓、并且清晰地去感知、体验、学习的是什么?那些我们文本解读、教学流程、课堂语言都很重要,但是,我们导师团经过商议,还是进行了取舍。

part1  文本解读快速磨

即便我们知道,这是任何课堂磨课的起点,只有教师把文本解读透了,才有了把课上好的前提。

但是文本解读的功夫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突破的地方,为此,我们在文本解读的环节,直接采用导师讲授法、查阅文献法,让新老师知道有这一个环节,并且明确这部分是以以日以年下功夫的地方。

part2  课堂流程重点磨

此处,我们都非常矛盾,到底要不要植入单元统整设计?要不要创设任务情境?要不要在每一个任务中设计有梯度的评价?

实际上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创设情境,也并不是所有的课堂就要套上这样的形式,因此,最后我们只保留单元整体设计和一个“探寻作家的回忆之旅”的情境,让新老师有单元整体备课和情境创设的意识。

并将课堂流程定为:一整体感知、二忆桂花之香、三忆摇花之乐、四忆思乡之情。

在处理流程的时候,我们采用师徒双角色的辅导模式。

一边由组长模拟上课的形式,先将课堂展示的细节讲一遍,刘春老师则跟着组长,立即模仿一遍,于此同时,磨课团成员按照分工,同时记录课堂语言、指导PPT制作。

这部分,非常有意思,就是古时候师父带徒弟的样子,依葫芦画瓢,从模仿开始,也是最快让新教师找到上课感觉的方式。

这里,被模仿的导师的水平很重要。张老师不愧是老手,更不愧是久经沙场的名师,其中在处理“摇花乐”的部分的时候,张主任即兴展示了这一过程:

师:恭喜你们摘得了回忆之旅上的第一朵迷人香气的桂花,但是,作者在他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气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摇桂花的乐趣和故乡的那些邻居、小伙伴们。

师:给点掌声,这个同学真了不起,确实如此,这篇文章写了一件大事,就是——

生:摇桂花

师:谁来读一读?

生:个别读。

师:啊,快乐!读得真好听,来,我们一起把摇桂花的这一段读一读,从这里读起,这下我可乐了,预备齐——

生:齐读。

师:瞧,你们读得真好,读出了摇花的快乐。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摇花之乐?

生:我从“啊,真像下雨啊,好香的雨啊”作者已经发出了感叹,证明她感受到了摇花的快乐。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个雨,指的什么?这些摇得密密麻麻的雨啊,实际上就是桂花。让我们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是从作者的说话体会到她的快乐,还有没有别的?

生:“使劲地摇.....

师:你从哪里来体会的?

生:我从“使劲”的词语,感受到了摇时的快乐,那种兴奋,那种激动。

师:说得真好,这些动词,都体现了作者摇花的快乐,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个别读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

此环节,先通过自由读,初步感受“乐”,二是情境朗读,深入体验“乐”,三是配乐朗读,深入理解“乐”,感受“摇花乐”中的童年味。

像这样对重点环节的处理和现场模仿演绎,不仅能够迅速帮助新老师构建上课的模型,而且极大地缩短了备课的时间。

这是一堂速成展示课,没有时间的沉淀,没有经验的沉淀,全凭着新老师的学识、天赋和悟性。

像这样模仿流程、模仿语言,对新老师的成长是一个无比重要的学习过程。

张祖庆老师在《从课堂到课程》这本书中,就提到,他在刚开始从教的时候,会将名师的课堂实录一遍一遍抄下来,然后一遍一遍对照着去上课,上完之后,再比对着,看看自己哪里还有欠缺,再进行调整,继续模仿,这样一年二三十节模仿下来,自己的课堂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是名师的成长路径,也应当是每一位新老师的成长路径。

学习,从模仿开始,而后才有自己的风格。

part3  课堂语言建议着磨

纵观名师课堂,教师课堂的语言往往都非常精炼,且掷地有声,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用的话,有目的的话。

但是,新教师的课堂语言,多数情况下是无意识的,比如重复、口头禅等等,这种无意识的根源,是来自于对课堂的不熟悉,不自由,更来自于对学生的不确定性。

用师父付国元的话来说,新老师最怕的就是和学生短兵相接。

如何实现这样的自由,我们从建议开始。

建议减少对学生的话的重复。比如,学生说,好香啊,老师说,是呢,我也感受到了这种香气,而不要接,好香。还有“你好棒!”这样重复的夸赞语,也要警惕。

建议有意识地减少口头禅。最好的办法就是买一只录音笔,将自己第一个月的每一节课录下音来,识别出自己的口头禅,每一个下一次,都有意识地去调整,改变就有了裂痕。

建议课堂评价语言的丰富。课堂评价语言的丰富,需要有一个练习的过程,在常态课中,抓住每一次和学生短兵相接的机会,练习将对学生的评价,变得更具体一点,更细致一点,抓住学生所说的每一个词去评价。

建议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此次课堂展示,我们发现师生之间的对答是零碎的,对答之间都是一个词一个词蹦出来,对即将要上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教师引导学生说一段完整的话,建构的是语言表达思维和习惯。

从磨课到评课,我自己也经历了一场不小的动荡,如何帮助新老师备一堂课?如何做到关注教学内容的“评课”而不是“述课”?对我来说都是新的课题。

师父在评课环节,有一句深受触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新教师的课堂打磨,有两条路径:

一是锁定一个教学框架。比如借助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中列举的备课框架,将自己的每一节常态课落实到教学要点上。

二是锚定名师模仿语言。从一两个与自己风格相近的名师开始,去模仿,细致深入地去模仿、比对,死扣自己的语言。

致敬年轻,相信岁月。

END

来源 | 感受力作文

转自:“祖庆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