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策略‖张吴琴:起承转合:单元视角下小学英语阅读思维品质例说

2023/9/1 18:28:09  阅读:82 发布者:

个人简介

张吴琴

一级教师,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向阳小学教育集团教师,曾获县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新锐教师、教育系统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在嘉兴市“南湖之春”作专题发言,县优质课一等奖,多次获基本功专业技能类比赛一等奖。工作至今,所撰写论文国家级发表1篇,省二等奖1篇,市县级获奖达30多篇。在日常教学中,秉承“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当老师,一边当学生。”用心打造“实、灵、深”的英语课堂,努力在教师岗位发光发热。

本文刊载于《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23年第9

【内容摘要】基于单元视角的英语教学有利于知识系统化的建构,提升语言思维能力,实现人际思想沟通。笔者在PEP六年级英语教学中,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知识结构,巧取整单元行文“起承转合”式点位,例说相关策略,培养学生思维角度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提升思维品质,助力英语核心素养落实。

【关键词】单元视角;起承转合;思维品质;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推进单元整体教学。王蔷、梅德明教授在课标解读中要求教师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倡导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力求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发展为一体的,相互关联、循序递进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获取、梳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梅德明,王蔷,2022)

笔者分析人教版PEP六年级教材单元视角下各板块间“起承转合”式行文特点,挖掘并建构起知识间的关联,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更佳发展,助力英语核心素养提升。

一、“起承转合”定义及在PEP六年级教材中的行文表象

“起承转合”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正面反面立论;“合”是全文的结尾。泛指文章作法。

本区域英语教学选用人教版PEP教材,笔者发现:与前几册相比,大单元设计下六年级英语语言综合性强,承载了学生多年英语学习积淀;同时情节有一定的承接性、转折性等特点,符合六年级学生知识水平;此外还有真情实感及生活认知经验,贴合了学生心理特点及语言生活性。

(一)前后板块间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连接文章脉络的内在纽带,具有揭示事物的存在特点和矛盾的能力。编者在PEP教材编排时前后板块间有一定的意义联系,或主情境图与AB部分间有总分的联系,或各小板块间存在意义上的承接联系。

如:六上U2 A talkMike,AmyMrs Smith谈论来校方式,这个话题的前因要从本单元主题情境图说起:MikeAmy在校门口谈论Mike的新自行车,转入谈论来校方式。聊天进一步展开,谈到Mrs Smith will take them to the nature park next Wednesday.随后碰到Mrs Smith,三人展开一番谈论。

有了去nature park作前因铺垫,顺畅到B部分:Lets try/Lets talk板块去nature park途中学生在公共场所上下车、Wu Binbin过马路以及美国人骑车应注意的规则。这种因果关系巧妙地将整个单元话题从ways过渡到了rules,两部分内容完美融合。

(二)前言后语中有情节跌宕

文似看山喜不平,有悬念、冲突、逆转的行文生动有味,能抓住学生吸引力。在教材各板块间,对话内容会随着事态的发展前言后语突然有转折,产生新话题,或生发延伸性内容。

如:六上U3 B Lets try/Lets talk中以Why not go on Tuesday?学生注意力投至电影海报。Why not这种字眼让学生的注意力瞬间集中并陷入新思考,颇具抓取力。又如:一些感叹句What a great museum! What an interesting film!,让情节在跌宕中增添情感色彩。

(三)大单元设计有通篇意识

大单元设计立足核心素养,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整合单元内容、目标、任务与情境,构成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PEP教材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个主题之下或产生分支内容,或紧紧围绕这个大主题展开语言学习(马天明,2020)。单元内容之间形成各具功能而又互相联系的大框架,为学习者构筑了大格局,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保证了教学的相对平衡与连贯(杨毅,2022)。

基于大单元设计,笔者在与文本交流解析过程中“寻前因后果、现情节起伏、作谋篇归整”,这与旧时“起承转合”式文章作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巧取“起承转合”点位,例说思维品质培育策略          

基于大单元设计,在PEP六年级教学中巧用文本点位,激发学生多维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为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添砖加瓦。

(一)厘清“起因”,帮助学生发展灵活性思维

“起”得有根据,站得住脚。在新一轮PEP教材的深入教学及与教材文本间的多维探讨中,发现了编排的独具匠心之处:所言所文皆有理。故笔者这样帮助学生厘清文本事件“起因”:

1.借教材插图识图认图,开门见山带入语言情境

插图有其整体性和故事性,与文本构成完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整体深入理解文本。笔者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识图看图的观察力,帮助学生厘清文本事件发展的大情境、大背景。

如下:六上U3 A Lets try/Lets talk,笔者借助插图与学生展开谈话:

在识图看图说图过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插图,随着问题的循序渐进引出了主话题Plan,be going to do将来时态句式表达也更自然真实。只有帮助学生厘清了这个“前因”,才能在“结果”之路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前文旧知温故知新,已有认知带入新的语言

语言学习不仅是日积月累,更是新旧知在头脑中相互作用生发的认知结构重组。古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若以此技来教导学生,久而久之能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培育良好的思考能力。

如:六上U2 B Read and write,笔者模仿语文教学“词语解释”之技,针对文本题目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different这样处理(如下):

由前几课关键句型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free talk契机并作好小结,小结中呈现关键词different,让学生从概述性解析中理解different意义。从阐释型语言到凝练型语言的飞跃,提升了学生能力,获得了成就感。

3.让主情境图开篇统领,高屋建瓴开启新篇章

PEP教材每个单元话题体现在主情境图中,主题情境图作为教材的重要资源涵盖了一个单元的所有内容及知识点。在教学中我们利用主情境图,使学生在一开始便浸润到整体语境中。

如:六上U2 A Lets try/Lets talk(下左图),笔者让学生观察主情境图,引导学生感悟本单元两大话题rulesways。重点聚焦谈论新自行车场景(下右图),转入谈论来校方式。在Lets try板块,谈到Mrs Smith will take them to the nature park next Wednesday.随后碰到了Mrs Smith,三人展开了来校方式的谈论。

笔者利用主情境图这个大语境自然地引出了关键话题讨论,在讨论中将句型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真实交际中进入了trytalk对话文本的学习。

(二)作好“承述”,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性思维

“承”表示承接上文,加以申述,笔者将其定义为文本前因后果的承述。新课标提出,教师要把握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学习活动要求。如何利用各板块展开承述?笔者归纳了三种形式:

1.绘图式文本承述,化字为图

通过各板块文本间的意义联系,将文字转化为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本间脉络关系。

如:六上U1 B部分三个板块围绕“如何去Italian restaurant”话题逐层深入展开学习。笔者受“以师为导画路线图”灵感促动,引发“以生主导画地图”的活动:首先,笔者在B Talk板块给定简易地图并标注相关地点,请学生在文本学习之后draw the route(下左图);其次,在B Learn板块依照文本插图(下右图)及对话,学生反驳了上一课时简易地图;最后,在B Read and write板块,学生回文辩证寻找新线索,重新设计地图。

六上第一单元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大篇幅文字中包含地点、方位词、路线等。“化字为图”既锻炼了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又练就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升。在回文辨证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质疑力,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更严谨。

2.分块式文本承述,化整为散

六年级对话或阅读文本都呈长篇幅趋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笔者仿照语文“自然段”概念,根据意义将长文本化整为散,逐个击破,分解成若干“小段落”,让学生重获得信心。

如上:六上U2 B Lets try/Lets talk,将这两个板块作为一个通篇后,整个文本的篇幅更长了。Try板块提炼成rules for children getting on the bus.Talk板块分解成三小块.

“小段落”分块形式将同一个时间段内、同一情节段内或同一地点段内的文本划归为一个更小单位的板块,帮助学生理清了文本脉络,架构起了学生“以段记篇”的框架式思维能力。

3.提纲式文本承述,化篇为句

我们要善于抓住文本关键信息,切中问题关键要害,即简明扼要。在归纳提纲过程中,推动学生思维活跃的持续性。

如:六上U3 A Lets try/Lets talk,本课话题“Plan”之后,由两板块呈现Saturday PlanSunday Plan。以时间线索找寻MikeSarah计划中要做的一些事,并呈现在表格中,贴上总结性词汇“busy,让文本更显完整。

由篇至段,呈现提纲式句子,始终以时间为索引,以plan为统领,以busy来总结,在weekend plan大情境的浸润下进行句式be going to do的正确表达,梳理表格式提纲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提炼归纳的能力。

(三)立足“转折”,帮助学生发展深刻性思维

“转折”表示“某个事物的转变、变化,强调变化后的状态。”当文本情节有所转折时,也是学生心理亢奋期开始时,随之思维度活跃。教师要利用这个心理状态为契机,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至变化后的状态,勿让学生的情绪转瞬即逝,持续地催化思维活跃度,将学生引向思维纵深处。

如:六下U4 B Read and write What a dream!作为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最后一课,文本篇幅略长,情节以梦为马,一波三转,荒诞离奇。笔者以本课为例,对文本的框架作出如下解析,阐述如下:

1.找准转折点,激发好奇心

文本词句:But Wu Binbin could not.Why am I so slow now?Suddenly he felt good. He could run fast again. But suddenly he tripped and fell.诸如but,suddenly这类词汇带有强烈的转折色彩,让文本前后情节疾驰而下,抓取了学生注意力。而Why ...?这种寻因语句又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2.分析转折线,梳理情感线

笔者带领学生分析主人公前后心理活动以及心情变化,鼓励学生思维发散,不要拘泥于一种情绪,并作适当地理由表达。

主人公的情绪从一开始参加比赛时可能的happy,nervous等,在经历过不同事件后转喜为忧。在Robin这个智能机器人的帮助下恢复原动力,以为稳操胜券,可来了个大反转,因而情绪大逆转。笔者认为帮助学生梳理了这样的一条情感线后,学生从板书的直接观感中对主人公情绪变化更为直观。

3.铺开转折面,挖掘深刻性

如何让学生对这种情感体验更深入?我们认为还需要深入文本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思维抵达心理活动区域。

在第2场比赛中,笔者抓住He could win the race!请学生结合自己参与竞赛活动时的心境进行心理活动补白(如下图)。学生需要煽动其想象的翅膀,以让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更充足发展。

通过这样由点及线再入面,并溶入生活体验来层层深入文本情境一系列步骤,学生思维得到了持续性催化,思维的深刻性才能落地生根。

(四)谋篇“合纵”,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思维活动,是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活动。大单元设计下如何让教学“合”而后更“优”?如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合”中得到创造性发展?

“合”要合得严密,又要水到渠成地展示出来。“合纵”是战国时期的一项军事策略,本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联盟战略,是各诸侯国间的联合。笔者认为PEP教材应联合各板块,或融为立体纵生体,或衍生新鲜想法,抑或以新的教材及课外读物来填补PEP教材空缺。

1.文本复述,娓娓道来,走向教材内纵生立体发展

文本复述是基于与文本对话、文本结构解析而至的文末总结,是一种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方式,能培养学生创造教材文本纵生体的能力。

如:六上U3 A Lets try/Lets talk,将两板块内容进行提纲式梳理后,以表格形式呈现给学生(表格见上“提纲式承述”部分图)。根据表格中所列提纲,引导学生复述(如下)。

引导学生复述时用上承接词but, and, so,让复述更显生动有活力;同时加上一两句评价性话语或总结,凸显文字层次性,提升文字的内涵高度,间接引导学生往高阶思维发展;最后再加上“Maybe they can ....(引导学生填入其它事件及时间)”让这个原本的计划有更多可能性及时间上的灵活性,发散学生思维。学生借助支架进行文本复述,体验了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2.新意衍发,异想天开,走向教材外异度空间发展

在拓展环节为了发展学生语用能力,可以是教材文本续写,也可以是教材文本改写。教师的目的性是明确的,但学生如何表达不受限。在不受限的想象力之下,学生会打开另一扇异度空间之门,创造奇异新文本。

如:六上U6 B Read and write(如下)是一则RobinAnt之间的寓理性故事。以此为范本,请学生从第4The next day ....开始进行故事内容的模仿性改写,展示学生的两篇作品。

写作模式是固定的,但内容由学生自己构思,值得一读。在固有模式基础上,学生可以想我所想,写我所思,大开脑洞,从而让创新性思维在课堂外延伸。

3.绘本嵌入,另辟蹊径,充实教材间横向厚度发展

PEP教材中也有篇幅略短无法进行全面说明的文本,也有行文过于简洁无法匹配学生心理特点的文本。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取“它山之石”来补教材之白,充实文本输入的厚度。

如:六上U6 B Lets try/Lets talk(如下),讲述了Sarah兄妹俩计划去动物园的事因为爸爸生病而未能成行,行文中有一条情感线,从最初的happy/excitedsad,worried.这条情感线学生容易感悟到。而面对这种情绪时,如何给出合理的意见建议是本课重难点,学生较难输出。PEP教材中只给出了寥寥无几的建议,且缺少温情。

在巩固拓展环节嵌入了攀登英语绘本第五级《Happy Tips》(如下封面及部分插图),滋润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温情线。学生在看图读字过程中能学到更多有实际意义的建议,如sing loudly, call your best friendeat sweet food……这些美好而温情的建议使学生内心更加丰满,呈现出感性的思维方式。

基于大单元设计的小学英语教学,我们合而升“立体”高度,合而渡“异域”空间,合而成“宽泛”之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起承转合”式思维品质培育策略之注意点

在大单元设计下,我们分析“起承转合”式行文特点并进行相关教学实践活动,指向于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体现“以生为本”,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我们的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为基础,以学生过往的知识库来复现以达到丰厚语言输出的目的。此外,笔者认为在课堂设计中部分的课外提升也是高段英语教学所需,需要充实学有余力孩子的语言库。

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契合点。随着知识的日积月累和对生活中各事物体验的深化,高段学生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不只看重事物的外表,更注重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有自己的独特想法。我们在教学中应契合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以激发学习的能动性为出发点,将教学的策略由低阶思维的培养逐步转入高阶思维的探索。既提升课堂效率,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有言:“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愿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学工作者们各尽所能、各显其能,用个性化的教学智慧解析教材中每一个“起承转合”式点位,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落实英语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梅德明,王蔷.新时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新发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19-25.

[2]马天明.引领学生走向真实学习的大单元设计.中小学外语中教学[M]2020.

[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杨毅.部编教材中阅读策略单元的整体设计与实施.课程教学设计[J].课程教学研究杂志社,2022.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向阳小学)

转自:“小学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