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解读
“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普罗泰戈拉的这句名言,说的是当人作为主体与世界关联时,世界的存在、真理、规律、美丑等等,皆以人的感觉为标准。当一只白鹭外在于人的感觉而存在时,白鹭就是白鹭,人对它的存在没有概念,对它的美丑更没有感觉了。而当人用自己的眼光、思想来观照一只白鹭时,那只白鹭的美丑、品性,就被人的认知、经验、情感所左右与定义。所以,当郭沫若用文字来描写白鹭的时候,白鹭已经是郭沫若眼里和心里的白鹭了。
郭沫若的眼里和心里,“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诗”,这个词将自然界中的白鹭艺术化了,它的自然属性已经被异化,被美化,最终,它成为了郭沫若散文中一个承载着作者情思的、独特的艺术形象。
我的故乡在长江流域,很容易见到白鹭。它们站在牛背上,立在树梢上,漫步在草地里,亭立在溪岸边,司空见惯。我觉得它们的样子很闲雅,但从没有像郭沫若那样,觉得一只白鹭就是一首精巧的诗。“人是万物的尺度。”郭沫若有郭沫若的尺度,我有我的尺度,你也有你的尺度。虽然每个人的尺度可能不一样,但人与人的思想是可以沟通的,可以相互理解和影响的。读着郭沫若的《白鹭》,我不仅理解他的尺度,还欣赏他的尺度,因为他笔下的白鹭,是美的艺术形象。
一切用艺术手段塑造的美,都可以进行解读。解读是一个欣赏的过程,是一个建立联系的过程,是一个批判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郭沫若以这句判词开篇,引领全文,解读从这句入手,也就自然而然。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白鹭是“诗”,进一层讲白鹭是“精巧的诗”。白鹭是“诗”,当然是一个比喻,这样一个比喻,对文字敏感的人可能会在心里猜想:作者会将白鹭比喻成哪种诗呢?绝句?律诗?还是现代诗?这首诗的“精巧”,表现在意象?结构?语言?……又如何与本体白鹭建立起自自然然的联系呢?这些问题,需要到后面的文字中找答案。
读下去,你就会发现,作者所说的“诗”,不是作为文体形式的诗,而是作为美学意象的诗,“诗”成为了意象本身,是“写意”的,不是“工笔”的。这种写意的诗意,是怎样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呢?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适宜到什么程度?先对比一下吧,对比是最能突出事物特点的——“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那很常见的白鹭呢?作者寥寥数笔勾勒了白鹭的身段和色素的配合,然后写道:“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那就是说,白鹭的美,是独特的,是恰到好处的,是白鹤、朱鹭、苍鹭比不了的。“增之一分……”化用自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里的化用,不仅是要强调白鹭之色素、身段如精巧的诗,更是在表达作者的欣赏之情、赞美之情。
白鹭是鲜活的生命,仅有好看的静态的外形,是不足以见出生命的美和诗意的,生命的美和诗意更体现在生活的各种姿态中。接着,郭沫若选取了三个特写镜头,用诗意的文字展现了白鹭生意盎然的生命形象——清水田里站着钓鱼、悠然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黄昏时的低飞。每一种形象,或静或动,或飞或落,经作者意境化的简练笔墨点化,自然朴素的诗意和真切纯然的喜爱之情就经由文字流进了读者的心田。
反复读《白鹭》,我总感觉郭沫若的行文构思一如文章开篇之所言,是“精巧的诗”。他在看似水到渠成的行文过程中,始终记得要将自己心目中白鹭如诗的趣味和情感完满地表达出来,要让读者会意颔首、沉浸回味。所以,在直接描写了白鹭生意盎然的生命形象之后,突然写到有人认为白鹭不会唱歌,然后笔锋突转、再转,顺理成章地就笃定了白鹭是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提笔先赞,收笔更赞,首尾呼应,意趣灿然。尤其,“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将白鹭的形象又提升到了新的审美境界——“骨子里”的诗,是真正的生命之诗、精神之诗。作为诗人的郭沫若,喜爱白鹭,赞美白鹭,“爱我所爱”,爱的赞的,不仅是白鹭外在的美,更是作者所感受的内在之美——在平常的、平凡的生活中,活出诗意,活出从容;在“小树的绝顶”,站出淡然,站出悠然。
读文至此,是一定要找出《丁东草》三章中另外两章读一读的。另外两章,分别是第一章《丁东》和第三章《石榴》,《白鹭》是第二章。
丁东
石榴
教学解读
《丁东草》三章,唯有《白鹭》选编入教材,读过自然就理解了。《石榴》结构严谨而自然,叙议结合,抒发的感情坦率而热烈,但与《白鹭》比起来,语言形象少了明快和诗意;《丁东》表达的思慕之情,和语言一样,显得沉重滞涩。郭沫若还有一篇《银杏》,被视为名篇,不过感情抒发过于直率而缺乏节制,从特定历史时期表达特定思想情感来说,思想性的确鲜明多了,但艺术性不及《白鹭》。当然,这都是我个人的“尺度”。
不管怎么说,这几篇当中,《白鹭》是最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学习的,这一点大概会是一个大众的“尺度”。
《白鹭》的构思精巧而自然,以一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篇,行文围绕这个中心意思展开,最后又精巧地收束全文,与开头呼应;文章语言清新而精练,有着明快的节奏,描绘的形象意境隽永,如诗如画,令人回味。学生静下心来自主读这样的文字,也会被吸引,会感受到语言形象的美感吧。
边读边想象体会,白鹭这首“精巧的诗”,学生能够从其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以及不同场景下的姿态、形象感受到、欣赏到的——因为,从三年级开始,边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和习惯,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训练。重要的是,学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寄托在白鹭身上的情感吗?这,也正是本单元需要落实的重点阅读训练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借物抒情”是一种表达手法,也是语文技能类知识。这类文本的阅读,要促进学生理解“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一大概念,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在阅读中发现和理解作者笔下的事物往往都寄托了特定的情感,语言的运用受情感抒发的需要影响。
其实,从第一句开始,学生就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赞美和喜爱了——把白鹭比作“诗”,而且是“精巧的诗”,感情就氤氲在文字里了。进一步要追问的是,作者为什么赞美白鹭,为什么喜欢白鹭?因为它平常而独特,它从外形到行动姿态,都精巧自然,生机盎然,在哪儿都能创造出令人赞叹的美好意境。
有人解读此文,总要说作者是借白鹭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甚至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我没有查阅到郭沫若自己解释文意的资料,也就无法知道郭沫若写此文的真实意图是否与表达志向有关。一篇文字到底要表达什么,作为读者,总当先从文字中去解读,读者的尺度应该是与文字本身紧密联系,而不是先从文字之外运用尺度。
我以为,《白鹭》,首先要看作是一篇纯然的咏物散文,作者就是真切地抒写自己心目中白鹭如诗的形象、气质、生命之美。进而,再做这样的追问和思考——作者为什么如此礼赞白鹭?为什么礼赞的是白鹭的精巧、韵味和悠然?这样,学生就先从最真切的层面与文字产生最自然的共鸣。也只有这种自然状态下的品读、想象、体会,才能让学生积极调动生活体验、认知与审美经验,与文本展开深入、真切的对话,沉浸、涵咏、习得,与美的语言、形象、意境相遇,感受到作者对美的歌咏,对美的热爱,感受到作者寄托于白鹭身上的情趣与态度。
再从《白鹭》说开去——也是从学生学习的需要着想。学生的生活经验、语言经验、审美经验等,都会影响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会决定学生与文本建立连接的方向、形式和程度等。学生熟悉生活中的白鹭吗?学生在其他文本中遇见过白鹭吗?学生对白鹭有自己的审美判断吗?如果有,是一种怎样可资利用的学情基础?如果没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课堂学习更好地落实阅读训练要素,师生需要做哪些准备?
一般来说,南方的学生,尤其是生活在乡村或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学生,是见过或熟悉白鹭的;北方的学生,相对来说,生活中见到自然界中白鹭,机会要少一些。如果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提供有关白鹭的
、视频等资料,是有必要的。
杜甫的《绝句》中有这样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应该是五年级学生都很熟悉的诗句了。张志和的《渔歌子》也应是很熟悉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两首诗中白鹭,都增添了诗歌描绘的画面的意境美,也说明在诗人眼中,白鹭是美的。古诗词中,写到白鹭的诗句数不胜数,白居易、陆龟蒙等都以“白鹭”为题写过诗。白鹭,早已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的是单纯的咏物,有的是借物抒情,每个作者眼中的白鹭,都是经过自己的尺度艺术化的白鹭。了解以白鹭为抒写对象的传统,不一定对理解郭沫若的《白鹭》有直接的帮助,却可以将母语学习置于更加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之中,让教室课程生活氤氲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做这样的教学解读,其实已经在构建课堂学习活动了。
了解更多有关文本教学解读的策略与思路、教室课程建构的创意,可以阅读专著《我在小学教语文——母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教学构想
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重点学习目标。结合文本特性,理清行文思路,欣赏、品味文本精巧的构思和诗意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也是学习《白鹭》十分适切的目标定位。
从学生学的角度考量,有效落实学习目标,课前要做些铺垫。其一,可以在了解学生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白鹭的资料,包括文字、
和视频等。其二,可以在晨诵课程中,安排诵读十首左右比较典型的有关白鹭的诗词,如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欧阳修的《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杨慎的《出郊》等。
大单元教学中,直接以课文为学习对象的课堂教学内容选择和学习活动安排如下。
板块一:说说白鹭,对比词典中对白鹭的解释与课文第一句话“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激发阅读课文的兴趣。(同时以说明性语言与文学性语言的对比,提升学生语言的敏感性。)
板块二:围绕“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自读课文,整体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内容,初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块三:细读品味,得言得意。
环节1:细读二至五自然段,品味作者是如何描写白鹭外形之美的。重点品读第三自然段对比的写法和第五自然段语言的运用。第五自然段,一是要边读边想象画面,结合自己见过的白鹭体会作者是如何勾勒白鹭样子的;二是想一想后半句还可以用来写什么,体会这一表达蕴含的鲜明的情感态度;三是反复朗读品味,体会句子节奏,从多角度体会语言之美。
环节2:细读品味六至八自然段,自主读,想象画面,为三幅图画分别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可以与古诗词有关诗句联系起来。)
环节3:品味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全文,体会首尾呼应、升华主题的写法之精巧;师生合作,多种形式朗读背诵全文。
板块四:讨论——作者这样礼赞白鹭,你觉得他想表达什么?(通过层层深入的讨论,理解作者如何寄情于鹭,进而初步理解“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板块四:联系生活,尝试迁移表达。交流自己喜欢的事物,仿照课文的开头,围绕开头写几段话。这几段话,可以仿照二至五自然段,也可以仿照六至八自然段,愿意还可以写一篇完整的文章。
西塞山前白鹭飞:17首关于白鹭的古诗词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