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世玉 |《去倾听,去创造,去成长》
2023/9/1 17:19:58 阅读:77 发布者:
/读书感悟/
《语文:培东有约》以肖老师为主线,讲述了他在语文教育领域的经历和心得。肖老师是一位充满智慧且温润的语文教师,他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写作训练等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他还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越深入研读肖老师的文章,越是感知到自己的不足,越想在书中找寻方向。
立足学生,浅浅教学。肖老师在书中说:“语文教学必须在师生有效的对话中进行。俯下身来,放低姿态,语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读课文,读字词,读篇章,读作者,读编者。唯有如此,才能在课程、教材、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层面真正实现良性共振”读着这句话不禁想到自己刚刚踏入讲台不久的第一堂公开课,那次公开课是学校“青蓝工程”组织的学期末新教师的展示课,因为临近学期末已进入复习阶段,课本上的单篇文章已经讲习完成,只得对整本书教学下手。在设计教案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每位教师对于这堂课都有不一样的见解与教法,经过“东拼西凑”与“移花接木”我信心满满的制作了一篇教案找到我的指导教师李老师进行探讨,但是很快在李老师的提问之下被杀的片甲不留,原来我只记得去“盗取”精彩部分却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只得推翻重来。
经过反复思考,我选取了具体章节来学习精读文章,感知人物形象,事先做好逐字稿,预设好所有的问题、答案、环节转折,当我再次寻找李老师时她只问我:你确定预设的答案学生可以准确无误的说出来吗?是呀,当我知道要讲公开课的消息时只想着自己如何要讲好这堂课,却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想过要学习的这节课是什么样子的。好在我还有时间和机会,设计教案时我不再去急忙落笔,而是利用课间与学生们讨论他们在读书时的感受与收获,倾听他们对书中人物的看法,我们还在办理举办过状况激烈的辩论赛——严苛与慈爱哪一种教育方式更利于孩子成长(结合阿廖沙的示例进行分享),在探讨中既引导了学生对文本和人物进行叩问、质疑,又使我了解到学生们对于人物的理解,在设计教案时留下更多引发思考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预设答案只有:学生自由分享。
这是一堂记忆深刻,且在很久之后仍能引发共鸣与思考的课,引导我探究阅读,去探究和学生在一起的共读是怎样的。在肖老师的书中我找到一点答案:“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阅读教学是师生围绕文本展开多重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读书就是要引导学生潜入文字中去,在字与字,句与句之间,体验与作者情感的共振。要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积极能动的感悟主体,使其在求知的快感中萌生出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教师要学会倾听,去感受学生的感受,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与感悟去代替学生的阅读与感悟,去倾听每一种不同的声音与思考,去鼓励每一位想要表达的思考者,去共同探讨每一个答案的合理性。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反思的空间。首先,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其次,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最后,教师在语文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和情感智慧,俯下身来,倾听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与理解,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层面的良性共振。
转自:“商杰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