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数智升级之船
扬教学改革之帆
01
时刻学习 调整定位
2023年8月25日星期五(即研修的第四天)早上是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胡小勇教授带来的题为《数智升级,何以为师:教育数字转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精彩专题讲座。讲座以培养教师数智升级为主题,探讨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得以实现的关键——教师应该怎样进行专业发展。
胡小勇教授特别提到:全面发展的人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和“数字化生存”,并对智能时代的教师应用智能教育提出要求。教师应牢记初心,做到立德树人,既要做到充分拥抱人工智能,也要警惕数据投喂,以问题化构建教学设计,关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具有“乌鸦模式”(即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设计型思维)的学生。
最后,胡教授表示在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期,教师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时刻“重置”,时刻“Re-place”自己的角色,调整定位,为智能时代的教育工作做准备。
胡教授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给了我们老师很多真知与灼见,使得老师们短暂地窥得智慧教育及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前沿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它们在老师们的心底悄然扎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们会默默发芽、茁壮成长。
下午的培训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刘良华校长给我们带来主题为《教学改革与校本教研》的讲座。
刘校长从《中庸》出发,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从中抽取“学”“问”“思”“辨”“笃行”应用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培养学生阅读并提问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自问自答并与他人讨论的习惯,然后运用复述、练习、反馈与矫正的方法落实“笃行”。
针对教师教学的改革,刘校长用“四句教”总结了教师如何才能走向情感的教学,同时强调了“课堂回音”的重要性和落实措施。教师要从讲课的高手转变到激励的高手,从而引发学生的自信、自学和自食其力。刘校长强调,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抓手是严慈相济,教师要先慈后严再慈,严慈适度,外柔内刚。
刘良华校长不仅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推荐了诸多教育家的著作,如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和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等等,让人受益匪浅。
第四天的培训在教师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两位教育大咖幽默风趣的讲座开拓了老师们的视野,提升了老师们的认知。作为一名粤实人,我们将砥砺奋进,笃行致远!
02
开拓视野 提升认知
粤实刘翔翔老师:
今天有幸聆听了两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分别为《数智升级,何以为师:教育数字转型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与校本教研》,主讲人分别是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博士和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博士。
两位专家都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其思想及艺术魅力,让我们感受了两场别开生面的听觉盛宴。
就下午的讲座谈谈我的心得体会:听完刘良华博士的精彩的讲座后,可谓受益匪浅。刘博士说作为语文老师重在阅读,多读书,给学生做好示范,让学生学会写作,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好好说,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爱上语文。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不禁扪心自问,我读书多吗?不,确实读少了。日常可能把看微信获取信息、公众号推送等碎片知识当作读书。老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和同行者,我们首先要成为爱学习、爱读书的榜样。作为老师我们不但要精读专业技术上的书,还应该多读人情世故、与人沟通交流的书,甚至是心理健康方面的书。要不断充实和优化我们的知识结构,才能将我们的知识融会贯通,引人入胜。我们只有多读书,才能成为有丰富内涵、有思想的智慧型老师。
粤实洪叶老师:
今天有幸聆听了两位专家关于教育数字化以及教学改革的精彩讲座,受益匪浅。现在我们生存于互联网时代,教育数字转型是趋势。“双新”、“双减”的政策出台,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教育未来的规划,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教育高质量发展越来越趋于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重点是人的发展,素养的提升,在学校,那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与素养提升。胡小勇教授特别提到:全面发展的人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和“数字化生存”,
刘教授提出:“学思行,学问是阅读并提问,思辨是自问自答并与他人讨论,笃行是复述、练习、反馈与矫正。我们要走向有情感的教学,让每一个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每一个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孩子体面地坐下,每一个不起眼的孩子是很多人心中的全部。课堂追问,重复或归纳、追问或征询、点评或补充、课堂回音即非正式形成性评价”等等干货,提升了老师们的专业素养。
粤实杜馨宜老师:
今天是暑期培训的第四天,我们聚焦了两个主题:“教学改革与校本教研”以及“核心素养下课程标准的若干操作性转化问题”。这两天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深入探讨了教学改革与校本教研的主题。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我们要把握住教育的本质,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同时,我们需要加强校本教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这次培训,我明白了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同时也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其次,我们对“核心素养下课程标准的若干操作性转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了解到,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教育的重要方向,而如何将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相结合,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其实际能力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将这些因素纳入到课程设计和评价中来。这次培训使我对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今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对教学改革和校本教研有了新的理解,也对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我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将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为他们的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转自:“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埔实验学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