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研训】数字+项目 研修创未来——“国培计划”团队研修第三小组培训记录

2023/9/1 10:44:00  阅读:82 发布者:

夜晚的狂风和清早的春寒,阻挡不了我们求学的热情。今天是我们国培学习的第四天,学习主题分别为《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和发展趋势》与《常态化实施项目学习的模式与策略》。

专家引领

对于数字时代,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经常听到这个词儿,陌生的是究竟何为数字时代,数字时代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何影响。

上午首都师范大学方海光教授为我们带来近三个小时的精彩讲座。讲座从疑问中开始,在解惑中结束,不仅让我们明白了何为人工智能,更重要的是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和数据驱动课堂变革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启发。面对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方式变革,面对新的教育模式的到来,我想我们教研人都应常研常新重探索,常新常思重学习,常思常试重行动。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动态式的学习,通过PBL,学生能够主动面对挑战,探索实践,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将项目学习落地生根,成为学科教育教学的常态。今天下午北京师范大学魏锐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

魏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层面让我们对项目式学习有了清晰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真实世界,体验真实角色,解决真实问题,经过思维真转化,撬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团队合作

学习感悟

徐晨燕:

教育数字化是一个跨领域的综合性问题:一方面,要采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是一个有关联的系统,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效果;另一方面,是方法论的补充。在判断教育数字化的效果时,不再纯粹依靠主观的经验去进行决策和价值判断,而是更多地采用科学循证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建模和综合分析。

闫永清:

当前,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AI技术正不断为社会发展赋能。作为智能化时代下新型教育,AI双师教学模式呈现出更好的互动体验和教学效果,形成更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闭环,激发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大数据驱动精准化教学,依据数据分析,明确学生自身差异和特点,为其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推送,为学生打通资源选择的通道,从而达到精准提升学生学习的目标。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种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使用。AI数据助力教研,帮助一线教师,让感性模糊的问题可视化、精准化,对传统的听评课会提供很好的补充和助力。

 赵静红:

瞭望世界教育变革风云,推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抢占教育发展的制高点。我们目前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教学实施也是一种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是思想上的变革,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其次是技术变革服务新课程教学实施也是一种趋势,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大胆尝试,力求有所突破。通过本次讲座的学习,我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教研理念,积极学习并实践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教研质量。

李静:

方海光教授的讲座为我们介绍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关系、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及如何理解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等内容。其中,数据驱动课堂变革的思维转变和基于听评课数据分析的教学改进对于我们今后学科教研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具有实用价值。目前,教学视导作为我们呼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每学期的常规工作,如何走向深度和专业化,是我们目前正在深入研究的探索的项目,那如何基于数据进行课堂的专业性分析与诊断,可以借鉴方海光团队的研究成果——“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开展基于课堂交互行为数据的教学教研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梁世伟: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加快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机遇。今天上午方海光老师的讲座,让我更进一步明白了教育数字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前景。教育数字化未来可期!

侯艳:

方海光教授的讲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重新认识人工智能、数字教研。以往,我总是把它们归类为单纯的科学技术,却从未想过,原来数据驱动的课堂变革里面最大的改变应该是我们思维的转变;原来人工智能里面蕴含着哲学思想、科技伦理;原来掌握方法,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就不是负累,而是赋能。

龚志平:

我对人工智能助力减负增效这一块比较感兴趣。在今后一段时间,教师摸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于备课、作业批改及学业水平测评等等方面;探索学生在大数据的检测下,筛选作业,判断哪些作业需要学生做,哪些作业学生可以忽略不做……;利用人工智能创新课程,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课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不要让每个学生解决相同的问题,而要让他们解决自己的特需问题。

高璐:

就像方教授上午讲到的,任何新兴技术的到来都会引发我们的强烈讨论,兴奋、质疑、充满兴趣,而技术发展到最后我们发现生活还是生活,教育还是教育,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技术革新的意义是让它终为我们所用,为教育教学赋能。今天两个讲授的讲座让我重新认识了人工智能、数字教研、面向未来的学习、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课堂变革里最大的改变应该是我们思维的转变;而教师能力提升是我们能够用好一切技术手段的最终要义。

张宇:

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方式,对今后教育教学的多元化,立体化,跨时空教研等各项工作都有深远影响,同时也具有时代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人的思维模式出发,即理论,实验,计算,数据这四种思维,思维的进阶是随着教学逐步成熟起来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改革是必然的,合理应用各项技术,对教学研究多角度分析与评价都有重要作用!

杜欣丽: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未来已来,哪些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带着思考魏教授引领我们探索常态化项目学习。最初对项目化学习的认识是:复杂化、综合性要求很高的活动。魏教授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详实的案例,深刻地为我们阐明了常态化实施项目学习的路径和策略。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具体真实的任务,在任务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项目学习中我们要勤于让学生做事,敢于让学生自主做事,帮助学生外显问题解决思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与抽象反思。未来已来,我们扬帆起航!

贾娜:

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是近几天学习中对我触动最大的学习内容。之前参观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学校的的智慧课堂,今天近三个小时的精彩讲座,都对数字时代下教育教学方式做了深入学习和了解。方教授的讲座带领我们接近前沿学术,不仅让我明白了何为人工智能,更重要的是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和数据驱动课堂变革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作为教研人我应常研常新重探索,常新常思重学习,常思常试重行动。

王志刚:

从无人驾驶汽车,到人脸识别摄像头,从AI绘画、AI数字人,到AI写代码、写论文,这些就在身边,用不了多久,只要是涉及技术的领域,不论是教育、科学、工业、医疗还是艺术,每个行业都会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我们的教研路上将有更多的新奇与挑战,我们也将为学不已。

刘锁银:

应用数字化分析工具,进行精准管理,实现治理方式变革

一是描绘数字化发展愿景,增强数字化领导力。数字化可以提高所有学生的发展成就、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改善学校的治理、增加社会和家庭参与学生教育的效度,校长要围绕数字社会中学校的发展,应用数字化的方法系统规划学校发展愿景,并组织实施,实现教育变革。

二是研发数字化分析工具,伴随式形成数据。要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设计教育管理工具,采用嵌入式形成伴随数据,研制科学的数据模型,基于集成的数据形成决策建议,并能“一键触发”,分层推送、分级处置。

三是贯通联结数据流协议,集成数据动态势能。通过数据协议,将教师教学数据、学生学习数据、校长管理数据,以及与教育生产相关的所有数据进行联通,集成数据系统,将静态的数据信息,转化为动态的数据发展势能。

四是基于数据的精准管理,培养时代新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要发挥数字化的优势,服务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数字技术,发挥数据集成优势,基于数据引导并提升教师精准教学的素养,指导并形成学生精准学习的本领,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态势、科学决策教育发展的举措,扎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张颖慧: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充分发挥数字化和技术的优势,比如说大数据、人工智能,将教育教学活动迁移至数字世界,变革和重构整个教育决策的过程。它可以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体验和生态,是一条重要的、系统化发展的途径。

安文兵:

教育数字化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是通过积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成熟经验,发挥技术的优势,改造教育教学本身,它对信息化的进程起到了加速和催化的作用。数字化实际是信息化的更高阶段。在推动教育数字化的过程中,我们会用到智能化技术,还包括新材料、新发明等其他新技术。所以,教育数字化是更全面地规划我国教育,先从整体上进行布局和推动,再具体到各个省市地区和学校落地的系统化的过程。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简单地应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将现实世界记录到数字世界之中,更是充分发挥数字化和技术的优势,比如说大数据、人工智能,甚至包括元宇宙技术,将教育教学活动迁移至数字世界,变革和重构整个教育决策的过程。它可以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体验和生态,是一条重要的、系统化发展的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作为教研人,应该明晰属于自身定位的责任与担当,做一棵能让老师、学校“依靠”的“大树”,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启航人。

转自:“呼和浩特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