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暑期培训随感八
2023/8/28 8:31:33 阅读:63 发布者:
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
——铁凝
一条窄窄的巷子,两边停满了车辆,似乎没什么变化,连续两天进出。既熟悉,又陌生。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感触很深。三十年前,第一次来到这里,作为新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那时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新鲜感。印象中第二年,我又从乡下学校来到这里,好像为新教师作岗前培训,还是参加一场其它的什么活动,记得不很清楚。这一次路过,便莫名其妙地想起了此事。
8月17-18日两天,为全省普通高中校长暑期学习培训时间。我区分会场设在这里。两天的会议流程安排满满,有领导讲话、专家报告、交流发言,尤其九门学科高考研究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许自己目前所从事工作之故,对此格外关注与敏感。不谈高考,不懂教育;只谈高考,不是教育。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教不同。2023届高考已画上句号,新一届高三教学与复习工作也已拉开帷幕。如何有效践行,确保教学实效?在参加完两天的集中学习之后,我感觉有四点必须得坚持,须引起重视。
第一,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之一。该体系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明确了“一核”“四层”“四翼”的概念及其内涵。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这些表述与要求看似宏观、粗线条,实则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方向与趋势。其重要性与特殊地位不言而喻,并非可有可无。只有常读常思,才会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课程标准。新课标自2017年颁布以来,目前正日益引起学校以及老师们的关注,但实际重视程度与落实情况并不均衡、参差不齐。换言之,距离新课标真正落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说得直白点,仍有一些老师依然固守之前的“经验主义”,凭着以前的感觉教学,甚至用“刻舟求剑”式思维来应付高三的教学与复习。其实际效果可想而知。课程标准为国家意志,刚性文件,它既是开展教学的权威依据,也是考前复习的重要文本。从2021年开始,教育主管部门不再下发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各科复习与命题的主要依据就是课程标准。因此,课程标准轻视不得,当持续研读,领悟要旨,自觉加以践行。
第三,现行教材。教材,顾名思义,它是教学的主要材料,同时也是考前复习的重要文本。目前各科教材大体由三部分组成,即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尽管高考试题不可能每一题都取自教材,但教材筛选呈现出的必备知识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必须理解掌握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素材或思路的重要来源。应当引起师生们的重视,这一点同样不是可有可无。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这几本教材,尤其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教材进行适当整合与梳理,对其中重要内容与关键知识进行准确阐释,教会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第四,高考真题。高考试题都是各学科命题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无论呈现形式,还是试题质量,都堪称典型与示范,应当好好学习与研究。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刘芃研究员所说:“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高考试题,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因此,新一届的高三教学以及考前复习,学校及老师一定要坚持将近几年高考真题抓在手里,不断做题,反复研究,用心揣摩命题者意图,准确把握本学科高考命题方向与趋势,从而更好地提高考前复习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新学期即将开始。2024届高三教学以及考前复习工作已经启动。面对新学情、新高考,到底应该怎么办?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责任,都要思考与面对。要说真有什么套路可循,我认为上述四点值得坚守,要想精准备考,必须高度关注,你不重视有人重视,你不读有人读。只要我们认真领悟高考评价体系、牢牢抓住课程标准、紧紧依托现有教材,尤其在反复研读高考真题中进一步明确考前复习的思路与方向,确保考前复习的准确性与实效性,那么我区新一届高考更上台阶、再创佳绩,便有了坚实的基础与自信的底气。
转自:“老王聊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