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华: 从两个句子理解《荷塘月色》的两处关键
2023/8/25 15:38:03 阅读:144 发布者:
从两个句子理解《荷塘月色》的两处关键
作者:郑桂华
【作者简介】
郑桂华,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审查委员,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开设的课程有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写作教学研究、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等,著有《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写作教学研究》等。
郑教授的分析非常精妙,一语道破《荷塘月色》这篇课文的核心真意,那么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操作中,应该如何落实郑教授的教学思路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高中语文项目学习单元设计与指导》是怎么处理的,在这个单元的设计上,首先《高中语文项目学习单元设计与指导》给出的任务名是:
“困境与超越”,也是一语把握住了作品之真谛,与郑教授文中所言“家”的困境和“荷塘”的超越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下来,书中设计了四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同样问道了文眼问题,散文很长,在课堂上逐句解析的话会很占时间,而且容易让课上的没有重点,因此,与郑教授找出两个关键句切入一样,从文眼切入,找到核心句启发思考,是散文教学的通律。
找到文眼后,又该怎么办呢?我们来接着看第二个任务:
文眼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目的是揣摩作者之心境,而融情入景,作者之情往往是落实与文章之景的,因此,进一步的发现景,品味景,揣摩景,通过景去确认作者的情,是引领学生走进文章情境的一把钥匙。
在融情入景之后是文本之间的迁移,之所以荷塘能成为朱自清的人文栖息地,那是因为对于朱自清来说,荷塘远不是眼前看到的这一片荷塘,而是千古文人共有的荷塘,在这篇荷塘里,杨万里曾在这里驻足,周敦颐曾在这里沉思,因此,我们在第三个任务设置的时候,要引领学生走出文本,走到文化的“荷塘”之中去:
走进文化,走进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作者,把握文本,关照现实,毕竟“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解决当下的问题,永远是我们读散文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最后一个任务的设置上,我们再一次的把学生拉到文本的核心问题之中,并设置了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期待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
我们看看,通过这样的一组任务设计,是不是也能让自己在讲《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也让自己和学生都或获得一个“片刻的宁静”呢?
✦✦
-END-
(以上内容转载自公众号“语文学习”)
转自:“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