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育叙事]“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以《促织》和《变形记》小说教学为例

2023/8/25 15:35:24  阅读:99 发布者:

“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

——以《促织》和《变形记》小说教学为例

小说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一篇小说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进而学会鉴赏小说,爱上读经典小说,这些都是需要思考和探究的问题。而面对一篇小说,在教学当中笔者觉得应该“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

所谓“入乎其内”,就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小说所写的内容。比如在《促织》和《变形记》的群文阅读教学时,就要分别让学生梳理出两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归纳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这些内容,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和信息筛选,都是可以在文本当中找到的,也是我们分析和鉴赏小说的基础和立足点。

例如《促织》情节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朝廷“征虫”,让成名“薄产累尽”“忧闷欲死”;“觅虫”又不得而“惟思自尽”,从“征虫”到“觅虫”,成名的命运一路下跌。“卜虫”带来转机,然后按图索虫,终于“得虫”,成名命运达到了一个高值。一切似乎沿着好的方向发展,因为儿子的好奇,造成“失虫”,情节一下跌落,紧接着儿子投井,成名的命运彻底跌到最低谷。但又留有一线生机,到第六段儿子复苏“心稍慰”,接着儿子“化虫”,成名也复得一虫,从第五段的最低谷到第六段结尾,成名命运又开始往上走,到“斗虫”大胜,到最后“献虫”受赏,成名命运达到了最高点。而其中的核心,就是“人变蟋蟀”这一情节设置,具有新奇性。

《变形记》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而其中的关键情节,就是“人变成甲壳虫”。

当学生对两篇小说的上述内容都了解之后,对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的鉴赏,就该“出乎其外”了。就不要再过多纠缠情节,问学生“你想变成什么?”或者“人变成蟋蟀或者甲壳虫,是否现实?”等问题,这都是还没有“出乎其外”。小说本来就是一种讲究虚构的文体,情节安排本来就与真实无关,情节就像“花”,而主题则是“根”,要了解根,则就要将目光从鲜艳的花朵上移开,深入下去。

这两篇小说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类型,蒲松龄和卡夫卡都在用小说的形式来批判当时他们所处的社会,这也是这两篇小说最大的共同点。而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观察与批判”,要通过对小说主题的探究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批判精神。而不是只教会学生应该珍爱生命,要坚强,要领悟一种圆滑的处世之道。

这两篇小说的关键都是“变形”,而这种变形就是个人的异化,或者说是物化。而变形的原因都是来自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而作为个人来说,应该反抗这种“变形”,那么如何反抗,如何突破这种个人困境,如何让社会变得美好。这就需要“出乎其外”,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合理处,进而反思如何解决的策略。

例如《促织》中,蒲松龄批判的是封建君权和贪虐官吏对底层读书人的多重压迫,主人公成名无力反抗,最终陷入“变形”的困境。那么,该如何突破这种困境,应该引导学生从社会方面入手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只从个人方面找原因。让学生思考怎么样让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像成名这样的好人才不再受压迫。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困境,主要来自于社会现代化和工业文明对人心灵的“异化”。如何突破这个“异化”,就要引导学生反思人类的现代化道路,以及个人生活中的取舍问题。在现代高压力的生活中,个人如何能够实现真正幸福,我们究竟该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的问题。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既应该“入乎其内”把握小说的内容,也要“出乎其外”探究出小说的真意。小说虽然是在讲故事,但故事只是外在表层。既要让学生读懂故事,更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故事的意图,以及作者对读者的期待,最终读出作者的“不言之言”或者说“难言之言”。

 王涛老师主编的《高考小说阅读通关教程》汇集了全国语文教师中的一线优秀人才的经验与智慧,从实际的小说教学学情考情出发,以期切实解决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在书中也有关于以上文中两篇课文的教学内容:

对于《变形记》的教学,我们主要聚焦于叙事人称,品味不同的叙事视角和人称对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来说十分重要,问题如下:

答案并非直接呈现结果,而是将思考过程展现出来,从思维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而让学生研究叙述视角转换的效果,是否更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呢?

在《促织》的教学上,我们聚焦于让学生理解“突转”:

突转的情节有哪些?答案中列举了几点,从这几点中学生可以清晰的理解突转的含义 。而判断情节的合理性,是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批判性思考呢?

从叙述视角、情节合理性、到文章情感,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转换视角?为什么看似不合理的情节在此时发生却合情合理?是“我”“无情”还是现代社会“无情”?

既从“外”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又从“内”打通学生理解作者的通道,实现“读出作者的’不言之言‘或者说’难言之言‘”。

扫码可了解详情:

团购更优惠,大家可以联系梁音老师。

作者小传:倪涛

乾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第七届全国“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国家级优秀辅导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专业论文及诗歌散文作品数十篇,2020年获得第三届陕西省“青年文学之星”荣誉称号。

转自:“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