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研思新征程 聚势赋能再出发
——音乐学科薪火计划第三期——
音乐学科薪火计划第3期精彩瞬间
为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推进美育综合改革,提升音乐教师艺术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有效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宝安区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8月23日,由我国音乐学科顶级专家“行走的文献”——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沛教授继续带领宝安区40名音乐骨干教师开启第三期的专家指导培训。
PART ONE
聚焦核心素养
明确育人立意
刘沛教授首先从理解艺术课程规律的认识性质入手,全面地、完整地看待核心素养及其课程性质之间的关系,强调艺术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他提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教学内容多方面的育人价值,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把握显性和隐性、近期和远期、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指向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发展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通过艺术学习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活力,充分发挥艺术培育艺术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以创意为根、实践为本,核心素养是始终贯彻且纵向有序、横向联系、螺旋上升、结构完整、顺应学生学习规律的,并从苏雅人如何唱歌的实例出发让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课程融合,他谈到艺术课程的综合不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的简单叠加,而是应该站在哲学的角度去思考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共生互补的关系。
PART TWO
创造出艺术
实践出真知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创新性人才,刘教授提到创意实践是艺术素养的根基和本质,着重强调了核心素养与艺术实践的关系,指出教学重点要放到学生艺术实践上来,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位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实际的帮助,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艺术经验,学生才有可能逐渐形成深度的审美感受,领悟深刻的文化内涵。
另外,刘教授从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等关系入手,解释了教学设计中的主题单元、任务驱动、观念引领。他解释了这些方法有助于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指出音乐老师要构思单元、凝练任务、联系学生生活、赋予情境意义。
PART THREE
学习时时用马哲
音乐处处有辩证
刘沛教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结合艺术课程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了艺术育人的核心素养,以中国传统音乐知识,整合美学、哲学等跨学科内容,全面阐述了“艺术表现、实践起点;审美感知、虚实相间;文化理解、理性领悟;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由表及里、表里兼及”的深刻内涵,统筹理解核心素养“创意为根,实践为本”的核心理念。讲座尾声,教师们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互动提问,刘教授细致的解答,再次为我们指点迷津。
此次讲座既有系统的理论阐述,又有典型的实例分析,连续两天的培训,让老师们更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政策逻辑、实践逻辑和学理逻辑,对全面了解基础教育音乐课堂,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基于音乐”并“超于音乐”。教书与育人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离,“教书”即音乐知识与技能、“育人”即综合素养的启迪。这是一场启迪智慧的知识盛宴,犹如为我们注入了源头活水,让我们向外探寻、向内思考、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宝安区全体音乐学科骨干教师将继续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PART FOUR
学员学习心得分享
刘沛教授人如其名,精力充沛,知识丰沛,听得我内心滂沛。
今天是一次方法论的学习,刘沛教授用哲学的高度探究音乐课标,对音乐学科特点以及音乐教学进行理论指导,其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对美育精神的强调,让我对音乐教育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从美育精神去设计音乐教学,用大的抽象概念去串联起零散的音乐知识,用大任务的方法手段去倒逼学生投入学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通过哲学的高度探究音乐课标,我领悟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审美情感和人格塑造的过程。将美育精神融入音乐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更能够培养他们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意识。抽象的概念,像是一条纽带,将零散的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从刘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信手捏来的故事、例子等,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内。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能够使教育更加生动有趣。这些方法能够唤起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判断力。
刘教授的讲座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教育深处的门,美育精神的注入、抽象概念的运用以及大任务的引导,都将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我会继续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保持持续的学习和思考,知行合一,实践至上,将所学所思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中,以能更好地育人育己。
——宝安中学集团海天学校 汪静
特别感谢刘教授如此高质量的讲座,干货满满,但是说到心得,我最大的感触是我现在就好像刘教授说的:“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我现在是满脑子的问题,因为有了思考,让我充满了疑惑。同时,在某些方面我也得到了答案,茅塞顿开。还有刘教授说的“临门一脚”有时候你的思考就差那“临门一脚”为什么不再往远一点看?我们要把自己的格局打开,不要局限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哲学的思维去看待教育这件事,自己的高度在哪那学生的高度就在哪。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要跨学科,为什么要凸出课程的综合性,也明白了美育不只是艺术学科这条途径,也深度思考了教育部为什么要提出“五育并举”。做好教育任重道远。同时也了解到了站在教师的角度我们要面临的挑战,站在作为父母的角度自己的教育理念该做怎么样的选择,如何去培养学生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对课标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就好像教授说的指导思想很重要,做好教育更要高瞻远瞩。再次感谢刘沛教授、感谢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各位领导精心安排。
——松岗第一小学 魏玲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是刘沛教授正在课堂上讲述音乐天下观,也是刘教授在给我们的课上众多精彩的一瞬。两天的头脑风暴,刘教授带领我们从学习新课标出发,突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性质,结合音乐的历史、人文社科、音乐哲学等知识,分析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引经论典,妙语连珠信手拈来,打开了我们音乐课堂的新大门,给我们未来的音乐课指名了方向。刘教授指出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当下,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音乐的理性和感性、中西音乐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深刻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遵循音乐教育基本规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学科核心素养,以艺术活动、体验为抓手,注重创意实践。非常感谢教科院的领导给予我们这么宝贵的学习机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打造学生喜欢的新型音乐课堂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自己一名音乐教学工作的一份力量。
——建安小学 周鸿福
感谢刘沛教授连续 2 天给我们带来了 4 场讲座,幽默又深刻的授课风格让我感受到刘教授独特的人格魅力,由衷地敬佩刘教授渊博的学识和对专业执着的追求。
刘教授提出了 6 要点,以中国传统音乐知识整合美学、哲学等跨学科内容展开讲解,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度理解。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内容是刘教授介绍的学科结构思想、螺旋型课程模型,艺术课程标准始终贯彻纵向有序、横向联系、螺旋上升、结构完整、顺应学生学习规律的逻辑;其次,理清了核心素养和艺术实践的关系,核心素养是“质”的描述,艺术实践属于“量”的积累,刘教授强调不能将核心素养形式化、主观化,要实事求是,着眼艺术素养,着手艺术实践,落得实一些,指向学生发展,挖掘教学内容多方面的育人价值。
非常感谢宝安教育为我们薪火学员们创造了此次“充电的机会”,让我们能在这么高的学府与重量级的专家们面对面交流学习,在教师素养上实现了“量”的积累,接下来的学习我也会更加努力,期待“质”的变化,争当一名“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格局更大”的学者型美育教育工作者。
——西乡实验学校 纪晨雅
转自:“深圳市宝安区音乐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