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到对“既往”“补救”?
2023/8/25 10:25:46 阅读:59 发布者:
师者若仅用“既往不咎”掩应过去,那么是否违背了最基本的职业“良心”和职业操守?
作者:杨同刚
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察觉到个别老师教育、开导学生时,在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制定实质性解决方案的基础上,一味漫无边际地讲大道理,并将“既往不咎”挂在嘴边,以示警戒,以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求取良好的教育成效。
对此,我不敢苟同——诚然,“不咎”蕴含着师者的宽宏大度和对学生行为的良好预期,但“补救”则更利于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改进。师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教导学生在锐意进取的过程中,正视并改正自身过失,努力做一个日臻完美的、有益于社会的人。如果面对学生的过失,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引导学生切实从问题“源头”进行查摆、反思、改正,而是抱着期盼甚至侥幸的心理和“试试看”的态度,仅用“既往不咎”掩应过去,那么为师者是否丧失了最基本的职业“良心”和职业操守?
为此,师者面对学生以往的过失要努力教育、引导学生着眼于自身未来更好的发展,积极开展“既往”“补救”——切实制定跟踪“补救”措施,及时帮助学生查摆原因、克服弊病、改正过失,力促其人格的完美和行为的完善。这也是现代教育对为师者提出的最基本的执业要求。
既往“补救”,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视、反思自身过失的意识和勇气。学生阶段是人生旅程中的关键时期,此间,学生的意识行为倾向趋于活跃,常常于不经意间便犯下过失。
而不少学生的日常行为往往表现为自我展示、自我炫耀的“显摆”倾向,学生过于看重个人成绩和别人对自己的良好评价,易忽视自身问题和过失,甚至产生“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的想法,以及对自身不良行为“漫不经心、敷衍塞责、破罐破摔”的、“无所谓”的思想态度。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科学、正确地评判自身行为,而且会导致学生对自身问题的掩饰和抵触,以致在学习、生活中“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补救、矫正自身过失的态度更是含混、疏淡。这无疑成为了学生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为此,师者应教育学生牢固树立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思想和勇于对自身行为负责的态度,引领学生积极开展自我剖析、自我反思,面对问题不推卸,面对过失不回避,勇敢地直面自身的问题,大胆地公开自身的过失,从而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正视、把握自身过失比探求成功的奥秘更重要。
因为“成功的果实”往往都是踩着“过失的台阶”而一步步摘取的。这样,学生才能鼓足反思、公开、改正自身过失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促进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
既往“补救”,贵在引领学生努力探寻科学地补救过失的策略与方法。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防患于未然”固然重要,然人无完人——犯过失是学生的权利。学生犯过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过失茫然无措、无所适从。
为此,师者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及时把握、客观认识自身过失,并努力探寻科学地补救过失的策略与方法,从而激起学生主动改正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这就要求师者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想行为倾向,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并不断变换、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切实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查、自纠”的内驱力。
那种不注重创新的、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只能令学生厌烦而导致效率低下,收效甚微,更有甚者会引发师者教育信心的动摇。由此,师者应努力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看待问题,切实洞悉问题成因、后果,把握学生的意识行为倾向,据此来研讨、制定解决方案和科学而易于学生接受的教育方法。
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亲合力”也有所增强,教育成效事半功倍。
既往“补救”,重在鼓励学生善于分析、总结过失的成因及补救过失的成功经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相信:改正过失,追求完美是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渴求,学生行为本质上都有积极向善的一面,师者要牢固树立“服务于学生发展,奉献于学生需要”的教育思想,努力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正视学生的过失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为追求进步、博取认可而努力实践的过程,只不过有时言行有些过激罢了。此间,师者贵在制定切实可行的跟踪补救措施,努力引领学生自成功之处搞总结,于桎梏之处谋反思,积极开展自我剖析、自我批评,从而使学生在认识和补救过失的过程中获取教益。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师者引领为的是如何使学生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在对过失的反思、总结中发掘积累弥补的成功经验,以求“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教育成效。为此,师者要认真、深入地了解、把握学生的意识行为倾向,积极落实“因材施教”“适时施教”切实尊重学生意愿,引导学生努力反思、发掘问题“渊源”,携手探究、制定改进措施,真正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师者的“关爱”和“温暖”,从而在学生内心深处激发起克服弊病,追求进步,努力从“源头”遏制不良习性的激情。这样,学生才能悉心聆听师者的教诲,自觉反思、总结和补救自身过失,逐步使自身行为趋于完美。
可见,作为师者的责任和义务“既往‘补救’”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彰显了师者宽宏的教育睿智和不懈的教育追求,必将对促进学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师者应谨记之。
—END—
本文作者:杨同刚 山东省临沂商城实验学校教师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转自:“小学数学名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