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教—学—评”一致性、一体化等概念的内涵分析及辨别
杨和平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全场景、全过程中的各要素协调融合、整体推进的突出评价作为的课堂教学生态,用于课堂教学评价语境更恰当。“教—学—评”一致性强调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评高度匹配,用于纸笔测评语境更合适。“学—教—评”一体化主张以学为本,教服务于学,评引导学,是对“教—学—评”理念的发展。“一致性”“一体化”是促成“学”的关键,纸笔测试要突出一致性,课堂教学要实践一体化。
关键词:课标;教学评;一体化;一致性
作者简介:杨和平,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杨和平.课标“教—学—评”一致性、一体化等概念的内涵分析及辨别[J].福建教育,2023(19):30-3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化了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首次提出“教师应树立‘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意识”。问题的关键在于,“‘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意识”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或者说,“‘教一学一评’一体化”作为一个概念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与之相近的“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学一教一评”一体化的内涵又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一、已有文献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分析
围绕“教一学一评”的讨论,学界有多种不同的探索和表述,以知网可检索数据为例,使用最多的概念是“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其次是“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再次是“学一教一评”一体化。下面,我们结合相关文献,梳理三种表述的基本内涵和核心理念。
1.“教—学—评”一致性。
“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恩,他用“一致性”代替教学中的某些设计条件与预期的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之间的“匹配程度”。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韦伯认为,一致性是指“两种或更多事物之间的吻合程度”。在科恩、韦伯的表述中,“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关键内涵就是教、学、评目标和内容指向的“匹配或吻合程度”。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在与夏雪梅合著《“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一文中概述了“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要义:清晰的目标是“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既针对教师而言也针对命题专家而言,“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是基于证据的推论。崔允漷教授在与雷浩合作的论文《“教一学一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中提出了理论模型,指出“‘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是由目标导向的学教一致性、教评一致性和评学一致性三个因素组成,它们两两之间存在着一致性的关系,然后组合成一个整体,构成‘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所有涵义”。综合两篇关键文献看,崔允漷教授所谈的“‘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具有三个鲜明特征:一是目标导向是构建“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关键;二是追求“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过程是实证的过程;三是一致性不仅针对课堂教学场景中目标达成的情况,而且包括考试命题目标达成的情况。国内其他对“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研究,多沿用了崔允漷教授“目标导向”的阐释。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宋词、郑东辉认为,“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是“在课堂上以目标为核心实现学教一致、教评一致、评学一致的过程”“一般要经历确定学习目标、依据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围绕目标开展学教评活动、基于评价结果审视目标达成等实践环节”。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刘建琼认为,要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需要“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与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三者统一于教学目标”。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指出,“要有清晰而可测评的教学目标”“教、学、评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并寻求教学效果的理据”。以上研究,表述有异,但均将“目标”作为“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中心和基础,强调“目标导向”是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关键。综合国内外研究,笔者以为,“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评高度匹配的教学理念,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纸笔测试的阶段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中,重点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而非课堂教学中发展着的人。[本文由小课题研究公众号精选编辑,欢迎老师们搜索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查阅更多教学评一体化的专题文章]
2.“教—学—评”一体化。
“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突出的是“一体”而非“一致”,是“化的动态”而非“性的静态”。综合国内外研究,与“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相比,“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在内涵上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第一,“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吸收了更多的评价理论成果,内涵大于并包含“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王蔷、李亮认为,“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概念吸收了形成性评价、动态评价和学习导向评价三个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张顺清提出,“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要符合“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要求。吴星、吕琳认为“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过程,必然是“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过程。这些研究结论告诉我们,目标导向下的“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包含在“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理念之中,“一致性”是“一体化”的表现之一。第二,“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强调三者的整体融合。评价不再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独立内容,也不是表象上的教、学、评三者之间的“一致”与“相对应”。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和评价活动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评价镶嵌于教、学之中,随时成为教、学的有效调节器,及时判断、反馈以促进教和学。第三,“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关注点不仅在目标的达成,不仅在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在人的发展。“教一学一评”一体化中的“一体”,突出教、学、评三者的融合,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生态。在这个生态中,各要素在协力改善学生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关注人的活动和人的发展。如果说,“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是“目标导向”下的一致性,那么,“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就是“人的发展”理念下的一体化。第四,“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强调教、学、评三要素之间的动态互动、螺旋上升的一体化发展过程,是教、学、评相互融通、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是即教、即学、即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教学内容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不断诞生新的学习、新的教学、新的评价。综上分析,笔者以为,已有文献研究中的“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包含了“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强调教、学、评三要素的整体融合、相互作用,三者在动态互动、螺旋上升中,改善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素养,达成教学目标。
3.“学—教—评”一体化。
“学一教一评”一体化沿用了“一体化”概念,将三要素中的“学”前置。从检索到的已有文献看,广东省教研室的冯善亮老师是该主张的主要研究者。该主张的主要贡献是将“学”放在中心和首要位置,突出了以学为本。第一,确定课程学习内容,围绕目标理论确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是贯彻“学一教一评”一体化教学理念的首要任务。冯善亮老师主张,教师要建立正确的语文课程价值观,根据教育目标理论,确定“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值得学生学习”的内容,并基于这个基础确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冯善亮老师的主张里,“学一教一评”一体化中的“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问题,这里的学是课程化的,是教育目标理论体系中的课程目标,是围绕课程的学习活动。第二,教师“教”的设计要围绕“学”进行,要“从引导学生学的角度来安排教学思路”,“教”服务于“学”。教师的教,是“学一教一评”一体化中的动力和支撑,是保证学生学的内容、活动和行为得以落实的关键。按照冯善亮老师的观点,教师教的设计和实施,都是“为学习”的,是“支持内部学习的外部事件”,是“帮助、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第三,课堂教学评价、纸笔命题评价等,要发挥评价对语文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综合来看,冯善亮老师主张的“学一教一评”一体化包含了“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纸笔测试”中的“学一教一评”一体化。冯善亮老师建议基层教研员开学初“明确期末测评试题的考查范围、考查要求、考查重点、考查方式,提出具体的学期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用“评价”与“教学”的一体化正确引导语文教学。总之,在冯善亮老师的“学一教一评”一体化主张里,学是中心,教服务于学,评引导学,教和评围绕教育目标理论下的学构成一体化的教学生态。“学一教一评”一体化强调以“学”为根本设计教学、实施评价,是对“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内涵的积极发展,笔者以为,我们需要充分将这一理念融入“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概念之中。[欢迎点击加入《中小学教师如何做课题写论文》视频课程,零基础学,还送书送课题资料]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语境中的“教—学—评”一体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使用的“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概念,从上下文及全文看,有其特定的语境义。这个语境包括概念涉及的“课堂”“评价”“一体化”三个关键词。下面,我们从这三个关键词出发,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语境中“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1.“课堂”语境。
“教一学一评”一体化作为一个概念,出现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过程性评价”的“课堂教学评价建议”部分。提出关键概念的句子“教师应树立‘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意识”,承接段落中心句“课堂教学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后文还有“在小组合作、汇报展示过程中”“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时”“课堂互动中”等表述语言。这一语境下的表述,给我们传递出“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三点关键信息:第一,“教一学一评”一体化主要针对课堂教学评价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树立“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意识,落实“评”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第二,“教一学一评”一体化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部学习活动中,贯穿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中。第三,“教一学一评”一体化中的“评”发生在课堂教学的场景中,评价的内容是课堂教学中发生的,评价的主体是课堂的参与者。
2.“评价”语境。
“评价”一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含前言部分)中出现116次,主要出现在课程理念、课程总目标、课程内容的教学提示和评价建议部分,学业质量和教材编写建议中也有提及。在“课堂教学评价建议”部分,“评价”一词出现18次。我们思考“教一学一评”一体化中的评价概念,既要关注“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的语境,也要关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全文语境。第一,“教一学一评”一体化中的“评”是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需要符合过程性评价的基本原则,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终结性评价。第二,这里的“评”,有多种类型和方式。运用妥善的语言评价和使用合理的工具评价是主要的评价方式,同时鼓励采取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评价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第三,这里的“评”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互相评价,组织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第四,这里的“评”包含丰富的评价内容。一是学生评价学习内容,比如“结合作品关键语句评价文本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二是学生评价自身或同伴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三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的评价等。[欢迎老师们搜索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查询5万最新课题参考选题]
3.“一体化”语境。
“一体化”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出现了四次:前言部分有两次,“加强一体化设置”“进行一体化设计”,是在强调课程的一体化;正文中有两次,“教师应树立‘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意识”“实现研修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前者指向课堂教学评价,后者指向教师研修设计。与“一体化”相近的词还有“一致性”,例如前言部分提到“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命题原则中提到“确保测试目的、测试内容、测试形式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综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使用“一体化”和“一致性”两个词语的语境看,“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和“教一学一评”一致性中的“一体化”和“一致性”两个词语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应用场景不同。“一体化”应用在课堂教学场景(包括课程设计、研修设计)中,强调的是整体设计和整体融合。“一致性”侧重应用在考试命题中,强调的是各要素和各环节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强调对象不同。“一体化”强调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评和学生的评等要素的融合。“一致性”强调的是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评价的目标内容保持一致。三是概念大小不同。“一体化”包含了“一致性”,课堂教学强调“教一学一评”一体化,不仅要注意各要素的不可分割、有效融合、整体协调,也强调教学内容、学习内容和评价内容保持一致,用一致性的评价推动学习任务的真正落实。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以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语境中的“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全场景、全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评”等各要素协调融合、整体推进的突出评价作为的课堂教学生态。
三、基本结论
1.“教—学—评”一致性用于纸笔测评语境更合适。
首先,“一致性”是线性、静态的,强调ABC诸要素在目标和内容上保持一致。纸笔测试,关注的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的内容,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关注的内容是静态的。其次,科恩所说的“匹配程度”,韦伯所指的“吻合程度”,崔允漷所谈的“目标导向”的“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更适合线性的内容上的一致性。再次,崔允漷与夏雪梅在合著论文中给出了“教一学一评”一致性针对教师与命题专家而言的说法,冯善亮老师主张的开学初“明确期末测评试题的考查范围、考查要求、考查重点、考查方式”正确引导语文教学实际也是“学教评”内容上的“一致性”问题。最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两次提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时,均指向“考试命题”,这说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在语境和内容上指向考试命题、纸笔测评。因此,笔者赞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语境中的表述,并主张“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用于不强调人的交互活动而更强调内容线性一致、目标达成一致的纸笔测试更为恰当。
2.“教—学—评”一体化用于课堂教学评价语境更恰当。
虽然在特定语境中,“一体化”包含了“一致性”的意义,但“一体化”并不等同于“一致性”。首先,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表述的语境,“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明确指向“过程性评价”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具体阐述中,不仅有“教学评”三要素,还有“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同伴评价”等评价的多元主体,还有“小组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等评价的动态时机,还有“评价工具”“评价语言”等不同的评价手段,这些都构成了“一体化”的丰富内涵。其次,从字面看,“一体化”强调“体”,而不是“面”,不是“线”,不是强调前中后或左中右的一致性,不是割裂、分裂的局部。这个“体”有鲜活的氛围,这个氛围中有互动的师生,有发展着的生命,有教、学、评的智慧火花和生命灵动。从这个角度看,提课堂教学“教一学一评”一体化优于提课堂教学“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再次,“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是动词短语,而“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是名词短语,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发展过程,是教、学、评协同发展的立体过程,是若干因素有机融合、相互作用、螺旋上升的促进学生整体协同发展的过程,用动词短语“教一学一评”一体化表述动态的课堂教学理念更适合。[欢迎老师们搜索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查阅海量课题论文资源]
3.“一致性”“一体化”是促成“学”的关键。
无论是阶段性或终结性评价中纸笔测试的“教一学一评”一致性,还是课堂教学场景中的“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笔者以为,“一致性”和“一体化”都是促成良好教学生态形成和优秀学习结果达成的关键。前者更具有宏观意义。纸笔测试做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有利于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将教和学引向正确轨道;有利于准确测评教和学的真实水平,诊断和矫正教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后者更具微观意义和育人作用。课堂教学场景中的“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强调教师眼中要有教学目标更要有人的发展,教师要“借助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强化学习内容和目标,同时,在评价中还要“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要在评价中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要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学、评形成良性互动、螺旋上升的教学生态。
因此,笔者以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的“教师应树立‘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意识”,高于“‘教一学一评’一致性”要求,强调教师要在正确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视域下,建立多元、多样、发展的即学即评观念,以促进良好的教与学生态的形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课程目标的实现。
本文来源: 福建教育 2023,(19),30-33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