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ChatGPT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方略

2023/8/17 14:51:35  阅读:93 发布者:

导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四大方略:

一、延展“应用为王”的技术与教育融合思路;

二、发展“高意识”的生成式学习范式;

三、创设“集体智慧”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

四、构建“人机共善”的数字德育体系

作者 | 戴岭 胡姣 祝智庭

来源 | 开放教育研究

转自 | 教育技术学

说明 | 以下为文章要点,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全文。

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了时空和个体间的屏障,连接起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学习网络,昭示着大语言模型的无限应用前景。教育数字化转型以技术推动教育全领域、全生态变革,应紧密结合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机理和现实挑战,以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策略,推动转型不断深入。ChatGPT等技术将在学、教、管、评等诸多教学场景发挥巨大作用,促进教与学效率的提高和教育方式的革新。同时,ChatGPT等技术也给教育伦理和数据安全带来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本研究建议延展“应用为王”的技术与教育融合思路、发展“高意识”的生成式学习范式、创设“集体智慧”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人机共善”的数字德育体系的新方略。

作用机理

基于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新性内容生成、对话情境理解、逻辑语言处理等核心能力,本文将ChatGPT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积极影响分为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管理和学习评价。

第一,ChatGPT可用于精准分析学生学习情境、学习需求和知识掌握状况,创建自适应学习系统,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和指导。

第二,ChatGPT可协助教师打造创新化、个性化的教学流程和活动组织方式,完成课前备课、收集数据、设计大纲、创新教学活动、陈列知识点、丰富教学内容、模拟课堂等任务,可作为导师或助教,依据实时的教学情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互式支持和进阶性教学资料。

第三,ChatGPT推动数据驱动科学决策。

第四,ChatGPT赋能学生知识测评和能力评估向过程性、动态性、高阶性、综合性转变,推动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实践探索。

现实挑战

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教育伦理和数据安全方面。在教育伦理风险方面,ChatGPT可能会弱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造成非理性依赖,学生的理性思维、质疑精神、想象能力、情感体验和创造能力可能被挤压和抑制,深层学习、专注时长与记忆模式受到负面影响,自主选择能力可能被削弱。另一方面,算法歧视与信息茧房带来的价值倾向和偏见可能带来伦理风险。ChatGPT给出回答的过程像是某种“技术黑箱”,具有不透明性和不可解释性,导致生成文本更具欺骗性。

在数据安全方面,ChatGPT需要海量数据的支持。这些数据往往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行为习惯等敏感信息,如果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就有可能被黑客、恶意软件等攻击者获取,从而导致数据泄露、个人隐私被侵犯等问题。ChatGPT还存在被利用恶意数据影响其训练过程和生成结果的风险。

实践方略

本文构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方略(见图1)。

1 教育数字化转型四大方略

01

延展“应用为王”的技术与教育融合思路

ChatGPT等数字化产品应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完善教育治理、引领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变革的重要应用技术。延展“应用为王”的思路包括:以生为本的价值导向、应用模式的多元转型、以创新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用的监管与评估五个方面。

消除民众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抵触心理,帮助人们认清技术的本质。

紧扣“以生为本”的应用价值导向。培育面向未来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旨归。

多元化发展技术应用模式。ChatGPT给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带来应用模式的变革,其大模型基座能利用少量场域数据进行精准适配。

以创新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用为王”的核心要义是创新。

加强技术应用的监管和评估,在遵循伦理规范基础上通过人机协同促进人的发展。

02

发展“高意识”的生成式学习范式

本研究将高意识生成式学习定义为学习者在对新旧知识建立关联的基础上,立足于高意识层级,自主思考和探索。首先学习者要能提出问题、设定议题,利用技术和工具调查问题空间、解法空间等,接着能甄别、筛选信息,最后经由创新意识和思维技能(如逻辑、发散性、批判、设计思维等)重组和创生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作品。

03

创设“集体智慧”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

实现智慧教育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目标,需要从“集体智能”向“集体智慧”升维,立足面向人的智慧启迪的教育和智慧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创设“集体智慧”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

04

构建“人机共善”的数字德育体系

数字德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和重塑道德人格。构建“人机共善” 的数字德育体系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制定关于数字德育的政策和数字德育标准,建立适用于不同年龄和身份的数字德育标准,包括网络道德、信息素养、安全意识等,并将其纳入教育培训体系。

开设人工智能伦理和德育课程,将数字道德、网络安全、信息素养等知识融入学科教学,让学生了解数字世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字伦理观和道德价值观。

发挥人工智能生成资源的优势,凭借数字资源丰富多样、交互便利的优势,将德育理念渗透至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

完善数字德育的评价标准、方法和监管机制,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创建数字德育交流平台,健全家校社联合培育机制,通过一系列智慧贡献和成果分享,孕育人机共生的美好图景,持续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共同体效应,推动数字德育体系健康有序发展。

造就一支精通德育和数字技术的工作队伍。

建设一批有辐射力且覆盖面广的“数字德育” 载体,推动数字德育的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戴岭,胡姣,祝智庭.ChatGPT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方略[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04):41-48.

转载 | 教育信息化100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