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钢一小 温静
《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后,在收获教学经验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反思,在整本书阅读中体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
一、“KUD”目标和任务的设定,大概念提取
起初,《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KUD”目标的设定和核心任务设计、子任务分解、大概念提取总不得要领,没有指向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有点摸不着头脑。经过李老师的点评指引之后,我对自己的阅读目标和任务内容进行了调整。最终《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大概念提炼为“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选取适合学生的方法策略,可以更好地理解寓言的价值”。核心任务是寓言故事创作大挑战。子任务分解为: 1、寓言大发现(发现不同地区、民族的寓言故事虽然人物、情节不同,意图和价值却是相同的。)2、为特定的人物和事匹配寓言故事——创作寓言人物卡、连环画、短剧等。3、寓言故事创作大挑战。
这样阅读任务,学生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自主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学生走进书本在阅读中有所得、有所思,又可以走出书本走进生活去运用。
二、阅读活动中的反思
(一)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一 :回顾第二单元学习内容,走进“快乐读书吧”阅读《叶公好龙》。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中国古代寓言》和《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的异同:1、观察三本书的封面,发现中国寓言故事以人为主,而后两本寓言则以动物为主。2、看目录发现中国寓言大多题目是成语,而后两者多为......和......。3、从故事内容上来看三本书中通过不同的事物来揭示同一个道理或相同事物揭示不同的道理。这一活动中,学生从语文课本的单篇寓言学习走进《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的阅读,能快速回顾本单元课内寓言阅读的方法:读懂故事、知晓道理、联系生活。大部分学生能自主阅读,说出其中道理,联想到生活里的事例。在交流中、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阅读,发现不同地区、民族的寓言不同的人物、情节但意图和价值却是相同的。
实践阅读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发现不同的寓言中意图和价值相同这一点时,学生的发现和表述都不太具体,表述不清楚。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阅读量、知识储备情况和学生的表达能力,铺垫和资源的引用不到位。
活动二:看图猜故事,并试着说说故事内容。 1、学生观察
根据信息能正确说出故事名称。2、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故事内容。
活动三 :读封面猜寓言故事。
在这两个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效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不仅在第二单元学过寓言故事,还在课外时间看过与寓言故事相关的书籍。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关于寓言故事的知识储备,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寓言故事的能力。这样设计,有利于唤醒学生对寓言故事相关知识和方法的记忆。在课堂中,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抢着回答
中的寓言故事。部分学生虽然对寓言故事内容有所遗忘,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全部都能回忆起来,从而更好地进入下一个活动——
自主阅读寓言:(15分钟)1、自己选择一则喜欢的寓言静心阅读,试着读出寓言中的道理。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课程15分钟的阅读时间不够,而有的学生早早就阅读结束,这就导致在课堂上时间分布不均,不能很好的共同进入下一环节。这也是我课前对学生自主阅读时间没有很好把控而导致的。因此也导致接下来学生的分享交流,更显仓促。学生自由地交流只存在个别学生的讲述,更多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寓言故事的交流,没有充足的时间、更没有学生真正自由的阅读发现或思考或就哪一方面的探讨。所以,我反思到课前应该进行学生目前阅读一个故事的时间的小调查,这样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课堂一定要以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合理规划阅读时间。
(二)阅读发现和分享(推进环节)
1、对比阅读 说发现;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①读了这则寓言,我想说一说,如果我是故事里的齐国人,我会怎么做。②我想对他说③我联想到生活里的人和事,我来说一说。
2、任选一组寓言,小组内轮流读故事,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在以上两个阅读分享活动中,我吸取上次课堂分享学生表达时间不够的经验教训,设想更多地体现学生的阅读收获分享,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表达。但真实的学生交流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小组分工不明确。组内成员各忙各的,组员之间没有有效的合作。例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小组阅读、分享,组长组织组员具体分工。发言的同学、制作人物卡、提取寓言道理、商讨展示形式等。但小组上台展示时,有的组员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还有的没有按照组长的安排去完成自己分担的任务等等。这些都是老师在小组合作阅读之前没有给小组以确定的学习要求、规范所导致的。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失败的,有的成员在小组内是滥竽充数,这样呈现的成果显然是不成功的。同时在学生交流时,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思考提出新的话题,给出新的思考方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3、选择自己喜欢的寓言,制作“人物名片”或“学习启示卡”。课堂上,学生制作“人物名片”“学习启示卡”的时间有些不足,部分学生没有完成,这就影响到下一环节中自己的分享。而且在课堂评价方面很单调,并没有很好的注意到阅读整本书全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等,没有全面的评价量表。就“人物名片”“学习启示卡”这样的作品产出而言,我只是在课堂中,通过简单的学生展示来进行了点评,没有制订具体明确的评价量规。所以没有展示的学生或小组在评选时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例如阅读之后,也可以制订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
在“情境中运用寓言”这一环节,进行的很好。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都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时有理有据,结合生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我发现自己课前预设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大家在阅读中都在进步。学生乐于把自己的思考和大家分享,能能够用寓言来劝告生活里的人。
(三)开展读书会——创作并展示寓言故事。
活动一:全班讨论制定展示会方案, 全员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共同制订出一个方案。在这一环节,老师要根据开展读书会活动的实际需要,合理推荐和利用适宜的学习资源,比如拓展阅读书目、参考资料,以及相关音频、视频作品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体验,拓宽阅读视野。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供展示、研讨和交流的平台。我班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积累就很有限,所以更需要老师从以上方面给与拓展。在班级中,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典籍里的中国》片段,明确要求:不仅要声情并茂地讲创编的寓言或书中的寓言故事,还要排成小话剧的形式演一演。演出演员要提前练习:动作、神态等,简单的服装、道具(如头饰)的准备。
结合推进课时出现的小组问题,我查找了有效进行小组合作的方法资料,并和学生进行了沟通,每个小组内都明确组员分工,共同配合,认真练习。
在大家有序、合力准备下,读书分享会成功举办。而且学生通过老师给出的具体评价量规,对自己创作的寓言进行评价,最终推选出了5则优秀寓言,进行全班展示。对于这样的阅读活动,学生都很喜欢,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将书本阅读付诸实践,在生活中感受体会书本所学、所思。
通过本次整本书教学,我不仅在实践中了解、感受任务驱动式整本书阅读,而且更明白了不论是怎样的教学活动,都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