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头昆区青松小学 张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六个学习任务群来呈现和组织课程内容,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了内容要求,对于第二学段学习内容的第三条为:“阅读中国古今寓言、中国神话传说等,学习其中蕴含的中华智慧,口头或书面分享自己获得的启示。”
什么是“学习任务群”?新课标修订组负责人王宁教授解读:“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将其概括为两点:第一,自主学习的真实情境,第二,任务驱动的综合实践。所以,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时,应注重在任务驱动下,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现在以四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中国神话传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进行研究设计。
一、母题观照下的议题建构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是智慧的古代先民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对世界做出的解释。神话传说凝聚了远古先民的信仰、道德、哲学、科学和历史,蕴含早期人类的生存智慧,更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文化源头。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阅读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不仅仅是为了了解神奇的神话事件,感悟先民丰富的想象,而且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来自远古的声音,从神话人物、神话事件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以“倾听远古的声音”为母题,开发了四个议题,形成《中国神话传说》整本书阅读课程体系架构。
非凡的人物 神奇的世界
先祖的智慧 伟大的精神
前两个议题“神奇的世界”“非凡的人物”着眼于神话的“神奇”,而后两个议题“先祖的智慧”“伟大的精神”则旨在引导学生探究神话传说背后的秘密。四个议题紧密围绕母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形成具有逻辑关系的任务群。
二、任务驱动下的深度研读
一个议题就是一项阅读学习任务,需要引导学生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围绕议题,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进行有选择的再阅读。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深度研读,我们采取问题驱动的方式,每一个议题设置一个核心问题,明确阅读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指导。每个议题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一次阅读交流活动。
议题
核心问题
阅读内容
阅读策略
非凡的人物
神话里有着怎样超然的力量?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颛顼与共工之间的战争》
《东方天帝伏羲》
预测、检索、提问
神奇的世界
神话里的神仙世界是什么样的?
《神话时代的宇宙景观》
预测、联结、图像化
先祖的智慧
有关发明的神话里蕴含着怎样的先祖智慧?
《天神帝俊和日月神话》《伏羲的文化发明》《燧人氏钻木取火》《炎帝的功绩》《皇帝及其下属的文化发明》
联结、评价、对比
伟大的精神
神话里蕴含怎样伟大的精神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炎帝的功绩》《阏伯盗火》《羿射九日》《遍治天下诸河,丈量天下》
联结、评价
教师在阶段阅读导引单上不仅明确提出驱动任务,而且提出成果呈现建议,以学生交流阅读成果为主。如,“非凡的人物”,阅读单提示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梳理神话人物的出生方式、个人形象、所吃食物、超凡本领等,并要求学生搜集古籍上的神仙画像,课堂上请学习小伙伴猜一猜他们是谁。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各路神仙非凡的出生方式、长相,对先民瑰丽而丰富的想象充满钦佩之情。此时,教师适时抛出一个问题:“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女娲想象成人首蛇身或人首龙身?”这样,学生的思维立即被激活,他们进行了各种有意思的推断。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书上的原话:“古代先民既惧怕蛇,又崇拜蛇……”学生顿悟,理解了古人塑造形象的缘由。先民把神的形象动物化,正反映了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先民在创造神灵形象时,还会联系他们的身份、贡献等,这样既能显示人物的非同一般,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这样,书上那些原本被忽视的精彩部分成了学生争相阅读和讨论的焦点。
“神奇的世界”给出如下学习建议:“畅游了天地、昆仑山、海洋神仙世界的你,对哪儿最感兴趣?拿起笔,把你想象到的神仙世界画出来吧。”这样,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把从书中检索到的信息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阅读交流课上,学生结合自己绘制的图画进行讲解。
后两个议题旨在探究神话创作背后的秘密。在阅读交流课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如,“伟大的精神”阅读交流课,我们以“来自远古的精神力量”为课题,精心设计驱动问题,帮助学生领悟神话中蕴藏的无私奉献、乐于创造、勇于抗争、追逐梦想等民族精神。
三、积极思辨下的素养发展
余党绪先生认为:“面对整本书,必须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混沌走向清明,从感知一印证式阅读走向分析一论证性阅读,即思辨性阅读。”阅读《中国神话传说》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积极的思辨能帮助学生从困惑走向顿悟。我设计了如下思辨点。
1.我们研读了《阏伯盗火》的故事。火,是人类一项极其重要的文化发明。希腊神话里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也编进了我们的课本里。其实,在中国,流传最广的关于火的神话是《燧人氏钻木取火》。比较这三个故事,想一想为什么《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流传最广。
2.《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这是两个有些悲情的故事。2016年,习近平爷爷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说:“我喜欢中国神话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对第一个思辨点,学生通过比较故事、小组讨论,很快找到了答案。《阙伯盗火》《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两个故事中,火都是盗来的;但在《燧人氏钻木取火》这个故事中,火是燧人氏靠自己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发明出来的。再综合书上说到的其他发明,学生很快就总结出先民乐于创造的精神。
第二个思辨点,其教学过程如下:
师:2016年,习近平爷爷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却说:“我喜欢中国神话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夸父和精卫都很勇敢。
生:因为他们都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这两个故事都被写进了歌里,我们来听一听《精卫填海》的片段吧。(播放歌曲《精卫填海》视频)
师:听完后,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生:为了百姓不再被东海淹死,精卫以一己之力填海,这也是为民造福。
生:精卫化身为小小神鸟来报仇,日日填海,不怕辛苦,一点儿也不退缩。
师:精卫虽小,面对浩瀚东海,无惧无畏,这是一种可贵的抗争精神。说到抗争精神,中国古代有一类神话里体现得最多,那就是洪水神话。你想到了谁?
生:女娲、鲧、大禹……他们都治过水。
师: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谈到《大禹治水》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出示)
面对末日洪水,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在中国人的神话里,他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看吧,仍然是斗争,与灾难做斗争。
师:勇于抗争,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民族精神。书里还有哪些勇于抗争的人物?
生:愚公、刑天······
师:让我们一起读习爷爷的原话——(出示)我喜欢中国的神话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一个死在追求光明的路上,一个立志要用个体的微薄之力去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生:习爷爷还很欣赏他们坚持梦想、努力拼搏的精神。
师:老师为你点赞!追逐梦想,这也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本教学环节中,教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答美国记者的话,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初始的回答显然未能理解人物的精神。于是,教师及时给予新的支架——歌曲《精卫填海》视频、大卫·查普曼对《大禹治水》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这样引领学生从混沌走向清晰,获得思想的启迪。
任务驱动下,真实情境中的整本书阅读,使阅读超越基于感觉和兴趣的课外阅读,走向深度研读、思辨阅读。这样,使整本书阅读直抵学生思维与心灵深处,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