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一轮复习不应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而应强调教材知识的运用

2023/8/17 11:23:25  阅读:80 发布者:

一轮复习不应强调知识的覆盖面,而应强调教材知识的运用

最近很多学校的高三已然已经开学。

在高三的一轮复习中,我发现,很多学校在备考中仍然是一遍一遍地过教材。

一遍一遍地过教材,是以期达到知识点的“全覆盖”,从而在高考中完全“有备无患”,但是我觉得,这样做,不能说这样做没有意义,但至少可以说仅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现在的试题,其背景紧跟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又立足基本能力,有些题即使不刻意复习也能考好,反过来,平时不注重实际能力培养,就算刻苦复习也不一定取得好成绩。

我拿今年新高考一卷信息类文本第四题为例:

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这道题在考场上曾难倒一众考生,百思不得其解,但是考下来一看答案,才发现其实非常之简单:

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②《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报》和《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这不就是最基本的关键信息提取么!而且提取的关键词都给你了:“西方媒体”。

简直像送分一样。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会答呢?

是因为卡到了“竞争性真相”这个词上了。

这个词很陌生,一看就很难,于是很多学生绞尽脑汁地去想,到底什么才是“竞争性真相”?即使文本中已经给出了“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很多学生依然不会。

那么这样的知识我们能够在复习的时候给学生覆盖到吗?

不可能!我想任何一个老师也不可能在复习的过程中突然给学生讲什么“竞争性真相”,能押中这道题的老师,要不是提前有题,要不是跳大神的。

那么面对这道题我们老师就无计可施了吗?

也不是。

我们不妨看看选必下第四单元《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的学习任务:

阅读时要了解“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等学说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浑盖之争”的本质;还要分析课文是怎样梳理、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的。

在课文之中,“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这三种学说,构成的,正是所谓的“竞争性真相”。

也就是说,高考其实考察的,无非是教材内容的“更进一步”,把教材中的具体示例,即教材编订者到嘴边的话,在高考的这个场合,用“竞争性真相”这样文邹邹的语言说出来而已。

所以说,这道题考的超出课本了吗?也没有,他立足于课本,考的是学生最基本的概念筛整能力,(甚至都没有整,只有筛)把课本的内容稍加变化考出,但是他要求学生阅读面要宽,要紧跟社会热点现象和时代问题,出这道题,明显是考察学生在这个媒体时代下,是否对所谓的新闻真相有甄别、筛选、判断、反思能力。

因此,在新课改的趋势下,与其一遍一遍的过课本,强调知识“万无一失”的覆盖,还不如去培养考生勤于思考、知识面要宽、有相当的背景知识,知识越丰富,答题也就显得容易。

所以我相信,未来的高考,一定是学得活的学生会很占便宜,而死读书,钻到课本里的学生,考完一定会感觉,为啥每次考的都不是我复习的。

其实,每次考的都是你学过的,只是你不知道怎么用而已。

怎么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强调教材知识的运用,把学过的知识都用起来呢?

王涛语文团队于对教材和十年高考真题的解读、研读,为老师准备一轮复习备考“教考衔接”,一张表格梳理教材和高考即重大模考中出现的全部知识关联点,让教材变成学生的训练场,让这次一轮复习不在追求门门俱到的覆盖面,不学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通过活学活用,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转化、运用,从而解决高考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活能力!

转自:“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