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融合“数学特性”和“学生共性”的新型教研机制建设

2023/8/17 11:11:18  阅读:79 发布者:

【摘 要】本文阐述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大力开展数学教研组建设,将教师的教学、培训和教研三者有效结合,打造具有数学学科特性、学生共性的新型民办初中教研组,同时运用多样化的教研方式,推动学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研组  教研机制

我校数学教研组贯彻落实融合数学特性和学生共性的新型教研模式,形成丰富多样化的教研方式,以数学育人为主体,开展教材重组,挖掘数学内在的人文价值和思维品质,提升了全体师生的数学研究能力。在此过程中,重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校的整体数学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教材结构解读与重组——以集体备课为主的数学教研

1.制订学年、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

我们依据从学年到学期再到单元的教学计划需要,时刻围绕数学特性的教研目标,把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联系在一起,把教材解读和作业反馈联系在一起,将“提前布置→组织讨论→修订实施→及时调整”这四个备课计划步骤贯穿于教研备课的各项流程之中,确保形成教研围绕教学、教学围绕目标、目标衬托教学的闭环模式。

2.开展单元、主题和课例的研究

我校数学教研组通常是以备课组为单位,以学科教学中的主题或单元来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并确定校本化的教学框架,其中每一个课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目类型、教学对象、选用教材、科目描述、科目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价方式七个部分,遵循学科本体分析→课程内容分析→学生认识发展分析→单元到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的流程。

3.结合实际生活和课堂情境创设

我校数学教研组的备课设计围绕教材内容,以集体备课为主要方式,个人备课为辅助方式。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时,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着手点来带入生活问题场景,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创设生活化与情景化集于一体的情境教学模式。如教师开展一次函数教学时,可以引入出租车计费问题、家庭用电梯级收费问题等生活情景,进一步加强初中生对数学的深厚兴趣,让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与加强。另外,情境化的教研备课与传统备课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情境化教学模式更能体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包含方法引领、自主构建、互动体验、能力提升、智慧建构等活动。所以,教师进行备课时要充分展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学习过程,需要找准每一章节与学生生活内容的契合点,不能是关联度较低的素材之间的硬关联,要保证情境创设内容与学生生活内容环环相扣。

二、学情分析与培优补差——以业务学习为主的数学教研

1.创建学习型教学组,探索多样教学形式

组建学习型数学教研组,不但需要学校给予大力支持,也需要优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前期做好充足的准备,是保证学习型教研组顺利组建的重要因素。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以从营造教研环境、给予教师示范、提升教师的信念、对学校学生的学情分析、因材施教策略等多方面着手,为学习型教研组建立良好的内外环境。学校要给教研组成员提供大量交流互动的机会,让教师在交流协作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要充分发挥模范榜样的带头作用,以骨干教师、模范教师为代表,构建起学习型的教育环境,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2.打造组织型教研组,开展多元学习方式

组织型教研组的优势在于,对于同一学科的备课能集中教师的所有意见,也能根据不同的教学观点进行研究分析。教研组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制订统一标准,从每个教学环节着手,收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达到整体提高的终极目标。比如,进行“梯形中位线”教学时,组织型教研组可以一起讨论研究,确定在教学时运用“提问导入法”让学生对梯形中位线知识有初步认知,再复习三角形中位线知识,让学生体会化归思想并过渡到梯形中位线学习,在知识的螺旋式上升中升华和巩固,最后经过系统化学习加深对梯形中位线这一类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这样的教学步骤是科学、合理的,通过试验也充分说明了这种教研方式是可行、有效的,值得大力推广。

3.构建学术型教研组,选准重点研究方向

学术型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组织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校定期组织开展学术论文研讨,组织评课讲课活动,鼓励教师发布学术论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为论文确定选题和内容。教研组内的教师一起分析论文选题,研究可行性,最终确定详细内容。教研组通过研究,最终得出有利于提升教育进度的方案并通过实践得以验证,将验证的最终结果科学地呈现出来。此外,我校还将评课讲课作为学术型教研组的质量考核内容,对数学组与其他科目教师进行整体评价,归纳整理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对于优秀的授课内容予以保留,对于不足及时调整改进。

三、校本课程与作业设计——以师生共进为主的数学教研

1.革新教学模式,打造校本课程

在校本课程研发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知识背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增加一些有关数学实际应用以及锻炼数学思维能力的内容,把数学文化、民族精神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实现教学模式与内容的同步创新。

比如,具有代表性的七桥问题。这个难题于18世纪提出,当时位于普鲁士的格尼斯堡有一条河流,河上面有两个小岛,有七座桥将这两个岛与河岸连接起来。此时有人提出假想:怎么可以不重复,一次性走完这7座桥?针对这一问题,当时的数学家欧拉对此数学题命名为“一笔画问题”。最后他不但给出了完美的答案,还总结出了完成一笔画的重要因素:奇数不是0就是2。这个问题的产生和证明都来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初中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数学所涉及的抽象意义,所以这样的经典实际问题可以更加直观地为他们展现数学之美,进而上升为懂得人生美和世界美的境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研组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状况加入数学文化的教学内容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

2.多元学习目标,作业分层设计

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都是学习目标。对此,美国心理学家弗隆姆认为,目标所产生的激励作用,相当于目标的价值与期望概率的乘积。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了拥有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相比可以节约60%的时间,收获同样的教学成果。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知识结构、三个层次的学习能力,本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设计与各阶段“最近发展区”相接近的作业分层次目标,让每一阶段的学生可以根据标准来完成训练,循序渐进,实现作业完成的高质量、高效率。

对于作业的分层创设,我校教研组教师认为,作业难度的设置应当比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稍高些,让学生拥有思考的空间,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教师对每类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了解,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在实践中,我校采用组合式分层作业模式,在确保60%作业内容一致的前提下,将剩下40%作业内容划分为基础、拓展、探究三大部分,需要扎实基础的学生完成基础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拓展作业,学力优异的学生完成探究作业。因材施教下的组合式作业分层设计,有助于学生知识点的巩固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学校初中数学领域的教研要想让有效性、实效性得到提升,就需要建立具有学科特性、学生共性的新型教研体系,运用丰富多元化的教研新方式,提升教师的整体教研能力,开展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从而实现初中数学教研工作的整体水平。我们要拓宽数学领域的教研活动影响范围,从而帮助学校的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实现自我提升。

参考文献:

[1]石志群.数学教学如何突出数学本质[J].数学通报,2019(58).

[2]章建跃,黄荣金,赵文君,.中学数学教研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及其“发展”[J].数学教育学报,2017(4).

[3]刘达.上海数学课程改革推动下的教研转型与范式生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9 (11).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224A刊,作者系上海市民办华育中学  黄立勋)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