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初高中语文如何衔接?

2023/8/17 10:35:16  阅读:102 发布者:

中考不比高考,没考好不能选择复读再来一次,所以,中考无论考得好不好,都已经成了过去了,放眼未来才是正道。

所以,我们来聊聊,从初中到高中,语文学科的学习怎么衔接。

什么“多读书,读好书”之类正确的废话,徐老师就不讲了。爱读书的同学,不用别人多说也知道读什么;不爱读的同学,不会因为谁开出一个所谓“权威书单”就去读了。

初高中语文如何衔接,徐老师分享给你三句口诀。

温故知新

第一句,叫做“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这四个字,从字面上看很好理解,温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但是,大多同学未必真的理解这句话。

“温故”和“知新”,并不是不是两者并重可以互换顺序的并列关系,也不是一个次要一个主要的递进关系,而是一个是另一个的前提的条件关系。

“温故”是“知新”的前提,旧的知识掌握越扎实,新知识才会理解得越快、掌握得越牢。

学习的本质,就是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连接。

我们不断学习,就是不断打破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新的知识结构,然后再通过复习巩固强化这样的知识结构,再打破,再巩固……

这样持续的循环往复,知识的面越来越宽,知识的结构也越来越丰富。

初高中之间有个真空期,因为已经中考结束了,没有复习考试的压力逼着去复习,也没有老师催着去复习巩固,很多同学自然会认为,初中的知识都已经是过去式了。

甚至有同学下决心高中要好好学语文,此时此刻已经提前买了高中语文课本,摩拳擦掌地开始从第一课开始学起来,学了半天没学出个所以然来,然后就再没有然后了。

这就是忽略了“温故”的“知新”。你知道,高中是一个全新的阶段了,目标和要求更高了,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初中乃至小学的知识基础,对后面有多重要。

要知道,义务教育的九年,对语文学科来说,意味着你已经学完了汉语3500个常用字,阅读和写作过所有常用文体的文章,背过了几百首古诗词,几十篇文言文。

要知道,义务教育九年所学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如果都学扎实了,一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交流,已经够我们用一生了。

仔细观察一下,身边那些连一条50个字朋友圈都憋不出来的,一定是小学初中阶段语文没学好的。

古人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从小学到初中,背诵的古诗词,没有三百也有两百了。

可关键是,这些古诗词,至今还能完整背出来的,有几首呢?

再现实一点地讲,高考是对小初高十二年学习成果的考查,高中知识都是建立在小学初中九年基础上的。

尤其是现在的语文新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要求非常高。翻开一张新高考的语文试卷,仔细深究你会发现,很多考查的知识,其实都是初中的知识。

只不过,中考是学业水平考试,对很多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没那么高,老师也就没要求你掌握得那么全、那么深。

所以,初高中语文语文学习的衔接,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把初中语文知识过一遍。

至于怎么过一遍,我们接着往下说。

化零为整

第二句口诀,叫做“化零为整”。

我们从小到大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零零散散积累的过程:一个一个地去识字、写字,一个一个地学习词语,一篇一篇地学习课文。

就这样我们学完了汉语3500个常用字,背了两百多首古诗词,几十篇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过所有常用体裁的现代文。

但是,很多同学,对语文学科的认识,都只有零零碎碎的印象和记忆。

比如,说起《背影》,就只能说出父亲翻过月台买橘子;说起杜甫,就只会“忧国忧民”。

经过中考的备考训练和洗礼,大多同学对语文的认识除了零碎印象,还多了些大而笼统的认识。

比如,在很多同学眼里,语文分为语基、阅读和作文。但是再要问如何细致的划分,就是一团浆糊了。

小学和初中阶段,大多同学的语文学习是被动的。老师让读什么就读什么,老师让背哪篇就背哪篇,老师让写什么作业就写什么作业,老师没要求的,也绝不会多看一眼。

上高中以后,如果还用这种方式学语文,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就会一直是那种零碎状态,语文水平也会永远停留在初中毕业那会儿,甚至还会倒退。

所以,在上高中之前,可以给自己的语文学习,来一个“算法”上的升级:用“化零为整”的方式,把过去“散装”的语文,升级为“整装”,把零碎的知识,装进完整的体系。

初中三年六册课本,每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至少四篇课文。可以去回忆梳理和一下,这些课文的标题是啥,作者是谁,主要讲了些什么。

还可以给它们来一个细致的分类:哪些是现代文,哪些是文言文,哪些是古诗词;哪些是散文,哪些是小说,哪些是议论文,哪些是说明文。

也可以用逆向的方式去梳理,比如古诗词按照时间的顺序,可以从先秦到明清进行梳理,每个时代的诗词在选入课本的代表作都有哪些。

又比如文言文,初中所学的文言文里,哪些是记事的,哪些是写景的,哪些是说理的,哪些是抒情的……

再比如,散文按照内容题材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它们在课本中的代表文章分别是什么。

做这些工作,能对学过的知识、读过的文章加深记忆和印象的巩固作用,这样当你学习新知识、读新文章的时候,能够迅速拿它们进行联系和对比。

比如,韩愈的《马说》和《师说》,同样是论说的文言文,一个初中课文,一个是高中课文,它们在观点和论证思路上,就可以进行联系和对比。

又比如,朱自清的《春》和《荷塘月色》,同样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前者是初中课文,后者高中课文,它们在情感抒发和表达技巧上,也可以进行区别和比较。

做这些工作,更重要的是为了让自己能清楚的知道,语文学科到底学些什么,不至于以一团浆糊的认知开启高中的学习。

跟别的学科不一样,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一样的。你要学的知识,都是那些,你要读的文章,也都还是那些类型。

唯一不同的是,不同的阶段,目标和要求不一样。

进入高中以后,要学的科目很多,根本没时间精力像这篇开篇说的那种学法,用春风化雨的方式一点点积累。

我们必须对语文学科有个整体的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采取真正有效率的策略,有的放矢地去强化巩固和补足短板。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第三句口诀,叫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相信很多同学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一定遇到过不少让人迷惑不解的概念和术语。

这些概念和术语,有的出现在课本给的注释里,有的出现在语文试卷的参考答案和解析里。

比如,初学文言文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在课文的注释里,看到对“之”的解释,有一种叫做“结构助词,不译”,又或者给你来一个“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又比如,在赏析修辞手法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看见比喻和拟人,就答“生动形象”;看见夸张,就说“突出”;看见排比,就写“增强语势”……

再比如,写作文的时候,被老师要求:开头一定要写个“题记”,每一段都来个“扣题”,结尾一定要“升华主题”……

语文学科里,这样让人迷惑的概念,实在太多了。但是很多同学,直到高考甚至大学毕业,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小学初中阶段的一知半解。

我们的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小学初中阶段,由于大脑负责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左脑,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对很多概念和理论,没有办法理解透彻,只能是“知其然”。

一般从十二三岁,也就是初二、初三的时候,左脑开始加速发育,直至成年逐步发育成熟。

这也是为什么方程、函数、物理、化学这些知识放到初中阶段甚至初中阶段后期才学习的原因。

语文学科里抽象知识和概念学习,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由浅入深、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升级。

所以,在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就可以从把以前没搞明白的概念弄明白开始。

比如,困扰很多同学多年的文言知识的三大难点: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可以试着去搞明白,什么叫虚词,什么是文言虚词;特殊句式,“特殊”在什么地方;什么是“词类”,什么叫“活用”。

再比如,我们读过、背过的每首古诗词,都是诗人在特定遭遇的情境之下的情感抒发和表达,那么究竟诗人经历和遭遇了什么,才写下这样的诗篇。

又比如,贯穿小初高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三大表达技巧的概念: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能不能放在具体的例子去分析。

跟所有的学科一样,语文学科也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每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定义和运用场景,我们需要对整个知识体系里的每个概念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在新高考灵活多变的考查和命题方式面前,以不变应万变。

转自:“一起学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