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重点解读02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2023/8/17 8:58:54 阅读:184 发布者: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一个知识点,本知识点大家可以找一找对应的是课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呢?
01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1.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
2.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02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特点
1. 语文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变化。语文课程面对这样的一个时代,还有这样的一个变化。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培养这样的人就变成了人们很关心的问题。面对这个时代,不可能用单一的形式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所以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培养也作为这样一个时代的要求来看待。无论是思维品质或者是思维能力,其实都是与价值观直接相关的。而这个方面整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素养才是立德树人,是我们培养有品德有才能的人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2.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性特点
素养是每个不同的学生个体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它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又不是这些方面的简单相加。这种经验和品质必然是综合的,它存于内,是精神层面的因素。
素养带有综合性,本来是不能分解的,但是为了交流,才把它分开来谈。分解开来解释是为了方便理解,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既然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必然是凝聚在完整的人格中,不能分开的。
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只有这一项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其他三个方面既是从语言运用中生发出来的,又是语义与方式。
任何学科都要培养思维能力与品格,但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思维的外化形式,所有学科培养思维能力都要以语言为载体。如果我们把“审美”界定为按正确的价值取向鉴赏,那么任何学科都要面对审美问题。
任何学科都包含文化,尤其是历史和艺术,但是想让青少年理解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是最好的阵地。这四个方面的有机联系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性的基础。
3.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教学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是语文课程在一个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内在影响,是语文课程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能力,它体现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身上,因此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意味着,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实践活动必须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语言运用情境是否真实,在于语文课程设计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活动是否以学生为主,是否由学生自己来进行。
转自:“学科语文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