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丨知考情 重教材——古诗词阅读一轮复习策略例谈
2023/8/16 15:42:58 阅读:6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语言文字报 ,作者汪慧珍
编辑说
当前,高三师生已进入紧张的复习备考阶段。高考一轮复习以基础知识的梳理总结为主,用时最长,也至关重要。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汪慧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语文学科的一轮复习存在高耗低效现象,特别体现在古诗词阅读鉴赏方面。她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两个方面谈了对提升古诗词阅读一轮复习效果的思考与建议。请看——
高考复习一般包括三轮,其中,一轮复习所用时间最长,对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增强关键能力、提高学科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笔者发现,长久以来,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存在高耗低效现象,尤其在古诗词阅读鉴赏方面,常常是教师反复讲、学生反复练,但能力提升有限,考试成绩也无明显提高。如何提升古代诗词阅读一轮复习效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一谈。
01
经典真题反复训练、多维鉴赏
日常教学中,教师注重教、学、考、评之间的联系,但常常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某一点进行延伸扩展,往往不成体系,缺少专题式、主题式的研究与训练。高考一轮复习是系统性、专题式复习的开始,教师必须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适用于一类而非一篇的阅读方法、鉴赏策略、审题思路与答题技巧。这就需要教师更深入地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高考考试说明等,在理解内容、把握宗旨方向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研读高考真题,明确真实考情,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备考。
“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全国卷题目更能体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和“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要求。笔者仔细研读了高中语文新课标发布之后(2018—2022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发现命题者在诗歌选材、主客观题考查角度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凸显了高考在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服务高校选才、引导教学方面的重要作用,一轮复习时有必要进行反复训练、多维鉴赏。
例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为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主观题考查对诗歌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委婉劝告之意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结合所给注释以及课内积累来理解作答。复习备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句诗与最后两句“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放在一起比较,体会其在劝告友人(江州白司马)方式上的不同之处,感受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别离的挂念、可贵的体谅、难得的尊重、婉曲或直接的劝诫、由衷的祝福等丰富而真挚的情感,进一步挖掘高考真题的审美价值和育人功能。
又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为陆游的《示儿子》,主观题考查对“道在六经宁有尽”“熟读周公七月诗”之间关系的理解。复习备考时,教师可以将这道题与当下五育并举的教育背景结合,挖掘此诗在德育、劳育、智育方面的教育价值:陆游告诉儿子,农人与士人没有区别,要学习圣人之道,也要从事生产劳动,脚踏实地,加强为人处世方面的修养,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还可以对比阅读此诗与学生熟知的《示儿》,探究在“示儿”这样一种父子间、私人化的交际语境中,作者所流露出的具有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的精神情怀。这样,学生对于古诗的鉴赏将由简单的内容解读上升到审美分析层面,探究文字背后的内涵,这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过程。
总之,进行古诗词阅读一轮复习时,教师要明确考情,研究近年高考真题,在把握考什么、怎么考的基础上确定教什么、怎么教。复习过程中注重关键知识点的积累、梳理、运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迁移,将读懂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内容作为首要任务。
02
教材资源以点带面、分类重组
入选教材的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是高三复习备考的基础性资源,如果只是背诵和默写,而不做进一步的鉴赏迁移,是对教材资源的浪费。纵观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的选材,不难发现命题者越来越注重课内外知识的关联与衔接,这也是教考一致、学用统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近几年高考真题尽管命题角度多样,关涉寄赠、唱和、抒怀、说理、咏物等多种题材,但其源头都在教材之内;名家作品,尤其是唐宋诗词名家的作品,仍然是高考选诗的重中之重。
如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多首入选教材,高考真题中更是频繁出现:2018年全国Ⅱ卷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2020年全国Ⅲ卷的《苦笋》,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的《示儿子》。2019年全国Ⅲ卷刘禹锡《〈插田歌〉(节选)》的命题直接关联课内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考查两首诗语言风格的不同。2022年全国乙卷选取唐代诗人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要求考生将其与教材选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2022年新高考Ⅱ卷选取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要求考生分析诗歌最后两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教材所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方式是否相同。这些都提示高三师生,要注重对教材中古诗词的复习,做好相关作家作品的积累和梳理,进而触类旁通,在考场上应对自如。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除完整的古诗词单元外,还有一些作品分布在与之有相同人文主题的单元内,每册教材还有专门的“古诗词诵读”板块。一轮复习时,教师可以从作者、体裁、题材、手法、风格、流派等不同角度选“点”,将相关作品作为“面”,以点带面,对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科学分类,形成具有内在关联的“作品群”,开展专题复习。比如,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名家作品,教材中选取较多,教师可以作者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进行作品组群,这样能让学生既从纵向梳理作者的生平际遇、情感变化、风格流变等,又从横向赏析其作品中丰富的思想情感,于纵横交织间构建立体的作者形象,为拓展解读其他作品奠定基础。有的作者只有一首作品入选教材,教师也可以寻找合适的角度将其归类组群。比如,南宋词人姜夔只有一首《扬州慢》入选教材,复习时可以将其与李清照的《声声慢》放在一起,探究两首“慢”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分析“怎一个愁字了得”之“愁”与“黍离之悲”的相通之处;或者以“扬州”为关键词,将《扬州慢》与杜牧的《赠别》《遣怀》《寄扬州韩绰判官》等诗歌组群,对比不同作者笔下的扬州,感悟“黍离之悲”的浓重与苍凉。
总而言之,古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轮复习不能急功近利地搞“题海战术”,而应在读懂诗歌上下功夫,力求“做一道题,通一类题”。教师要明考情、重教材,强固本、巧开源,利用好一轮复习较长的基础巩固期;要研究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把握考查方向和命题重点,以课内资源为本,建立课内外诗词作品的联系,广纳而博观、深浚而约取,归纳整合,求同存异。高考复习做到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1月11日文章《知考情 重教材——古诗词阅读一轮复习策略例谈》;作者: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汪慧珍)
转自:“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