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静以驭愤,愤以驱车;传统古诗文,让文明生生不息

2023/8/16 9:49:18  阅读:60 发布者: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在一次演讲中,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说:对于所有年轻人,我希望你们保持愤怒。音乐人薛之谦的新专辑《无数》却告诉年轻人:冷静是为了保持愤怒。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结合你自身的体验和当下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两则关于“愤怒”的名言,一个是奥巴马对青年人的希望,希望年轻人保持愤怒;第二个是薛之谦新专辑中告诉年轻人,冷静是为了保持愤怒。

两个人的态度都是提倡年轻人保持愤怒。愤怒是一种原始的情绪,或是因自己的愿望和期待不能实现而生气,或是因受到挫折和承受痛苦时的恼怒、对社会现象以及他人遭遇感到义愤填膺的情绪。愤怒和伤心不一样,愤怒一般有明确的对象,而伤心只关乎自己。保持是持续的状态,保持愤怒便成为具有连续性的,持久性的对生活、世界、他人、自我的一种愤怒的态度。

保持愤怒的作用是什么?当前社会中,愤怒情绪普遍缺失。儒家的温良恭俭让,中庸的不偏不倚,道家的无为与不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底层态度,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妥协主义,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权宜变通……我们太习惯接受,忍受,却丢失了愤怒的勇气。没有了对不公平说不的勇气,不敢拒绝,不敢说真话,忘记了没有愤怒就没有正义的简单事实。个人不会愤怒,会成为如好好先生的“乡愿”;社会没有愤怒,会虚伪肆无忌惮,丑恶大行其道。

但是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愤怒,我们需要用冷静来保持愤怒。为什么需要用冷静来保持愤怒?因为愤怒不是情绪上的发怒,而应该建立在理智上的自省和克制,理智上要准确地分析客观事实,为值得愤怒的事情而愤怒,不为情绪的暴怒冲昏理智的头脑,这需要冷静的加持。冷静思考,可以找到愤怒之因;冷静判断,可以找准愤怒之事,冷静行动,可以准确发力,有步骤有阶段的持续性的有效的解决问题。

写作时我们可以安排成层进式的结构。可以先分析什么是愤怒或保持愤怒。然后分析为什么要保持愤怒,接下来分析如何保持愤怒,也就是说情绪失控不等于愤怒,不能冷静面对现实也不是真正的愤怒。最后再次点题,表明需要冷静地保持愤怒。

参考立意:

1.用冷静粹炼愤怒。

2.愤怒也需要克制。

3.愤怒不等于鲁莽。

4.在斗争中愤怒,在愤怒中冷静。

【佳作赏析】:静以驭愤,愤以驱车

在争取山东青岛主权受挫的耻辱与不甘中,中国青年血液深处的愤恨再也无法压抑。它似炙热的岩浆从铺满灰蒙尘埃的火山口迸流,以滚烫而醒目的红谴责周遭迷蒙的混沌,释放出“愤怒”的猛兽,标志着雄狮的觉醒。

这份怒气,驱动民族的车轮滚滚向前,驱动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建设。这“愤怒”来自中国人民的不屈意志,来自震醒灵魂的呐喊。

诚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所表达的期待,我们年轻一辈应当有愤怒的能力。这“愤怒”并非是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的情绪失控,而是心中沉积的那份誓要斩破困厄的力量。

灭国之愤积压心中,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忧国之愤萦身,屈原高唱《天问》,流传千古;命运之愤如哽在喉,贝多芬奏响藐视人生风雨的交响曲;强国之愤满溢胸膛,两朵蘑菇云轰然炸开,惊醒西方列强。愤怒,在成就个人命运与推动民族发展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力量!

发乎于心,现乎于行。愤怒是心脏的狂热跳动,接续午夜梦回的情愫,成一曲不竭的奔涌之歌。正是有了这份笃定,生命里的种种都无法改变我们顽强的意志。本真和纯粹得以在愤怒中保留,原初的心便亦可经起风霜侵蚀。

但反观当下,冷漠的看客与完全躺平的青少年在社会上屡见不鲜。他们或是缺乏人性关怀,或是在大好年华里虚度光阴。这样消极的生命体正是缺少了愤的驱动,缺少了一股凝结的心力。郁郁低迷的时间里,以“愤”向上的乾坤朗朗、意气风发便都消失不见。

同时,另一部分人却“愤”得过度或者说以错误的形式利用“愤怒”带来的力量。他们无法控制自我的情绪,以愤怒加诸己身与周围环境,却只落得个两败俱伤的境地。

真正的“愤怒”藏于己身,成驱车之烈焰;而这份耗散心力的愤怒却是用错了形式。有益的愤怒是生活中向上攀升的决心与状态,而无益的愤怒只会拉低人生的效率。因此,我们应时常以“冷静”自诫,剔除无益的愤怒。

正如著名音乐人薛之谦所谓“冷静是为了保持愤怒。”静为躁君,静可以克制行事上的冲动;可以避免心绪上的内耗。冷静过后,我们会把无益的愤怒扔弃,将精力置于人生中应当全力以往的愤怒中。同时我们在冷静后反思,凝聚身体更深沉的力量,保持更深沉的愤怒。

倘勾践逞匹夫之勇,再无后话;倘孙膑被愤怒蒙蔽,绝无兵法修列。

但同时完全“冷静”也是不可的,仍需“保持愤怒”。生命中积极向上的因素总可以帮人冲破阴霾。

冷静,为了更深沉的愤怒;愤怒,为了奋勇向前。是故静以驭愤,愤以驱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言文,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理解、背诵,而且语文、历史等学科考试中也有理解文言文的相关试题。有些学生对此颇有微词,有的说:“文言文是古代的东西,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平时交际根本用不着,学它干什么?删掉多好!”有的说:“现代精品佳作不计其数,这些就足够我们学了,何必学文言文?”有的说:“一个世纪之前,陈独秀《新青年》就已经倡导白话,反对文言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

这些看法得到了一些人的赞同,但显然它们是较为偏颇的。请你针对以上看法写一篇驳论文,阐述你对学习文言文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材料是有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内容,这既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紧紧相连,同时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紧紧相连。材料提供了三种较为偏颇的看法:

一、现代生活交际用不着文言文,不必学;

二、现代精品佳作太多,用不着学文言文;

三、一个世纪前就已经有人反对文言了,所以更不必学习文言文。

写作时应针对这三种看法进行批驳,第一种看法的错误之处在于违背了联系的观点,割裂了历史,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抛弃;第二种看法的错误之处在于忽视了文言文对现代人的重要作用;第三种看法的错误之处在于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仅从表面看待历史现象。要求写驳论文,所以在写作中要针对上述三种看法作深入分析,揭示其错误之处,同时要提出正确的看法。

行文思路:可以把“现代生活交际用不着文言文,不必学”“现代精品佳作太多,用不着学文言文”“一个世纪前就已经有人反对文言了,所以更不必学习文言文”这三个观点作为行文中批驳的靶子,分别驳斥,揭示出错误之处,同时要提出正确的观点,应该学习文言文,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能更好的理解文言知识,获得内化文化精神,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使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立意:

1.学习文言文,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活水。

3.我们应该接受古代文言精华的陶养。

【佳作赏析】:传统古诗文,让文明生生不息

在我们的身边,有些同学在语文文言文、古诗词课上奋笔疾刷数理化习题;也有些同学为了考试而拼命修炼所谓的文言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答题技巧;更有人心生“现代人是否还需要读古诗、看古文”的困惑,提出“古诗文阅读有没有必要”的疑问……而我认为,中国传统古诗文滋养中华儿女的心灵,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学习古诗词、学习文言文。

首先,传统古诗文使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感知到诗意的美。很多人都感慨,出门旅游的时间太少,即使出了门,处处都是人,也无风景可欣赏,殊不知生活中从没有缺少美。春日,当别人感慨阴雨绵绵、春风乍起时,读过袁宏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的人,却能领会到另一种温润清新之美。夏日,当别人厌烦烈日炎炎、蝉儿嘶鸣时,读过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人,却能在夏夜感受到山林的静谧之美。秋日,当别人哀叹秋风萧瑟、万物寂寥时,读过刘禹锡“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人,却能体验到将目光看向长空万里的广阔美。冬日,当别人抱怨天寒地冻、单调冷清时,读过张岱“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人,却能在冰天雪地里发现别样的韵致。

传统古诗文给寻常的景物加上一层文化美的滤镜,让我们感知到别样的美。舟是李白的轻舟,驴是陆游的毛驴,普通的事物在腹有诗书的人眼里不再普通。我们借古人的眼看到了古人所看的景,发现了古人所感知的美,体验到一般人无法体验的快乐。

其次,传统古诗文使人丰富人生的阅历,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启迪。“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对事物有了足够的见识,才能获得更丰厚的阅历和智慧。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尤其对学生而言,通过亲身体验去探索宇宙人生的道理是不切实际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拿来主义”。“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然我们还没有恋爱,但我们懂得了真正的爱情是相濡以沫,至死不渝;“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我们还没有走向社会和职场,但我们知道了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需要执着;“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命运本是无常,追求长生固不可得,唯有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以乐观、旷达之心胸看待世间万物。

传统古诗文是座桥梁,是我们与先达的一种跨时空的交流途径。当我们与传统古诗文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时,封存在其中的文化内涵浸润了我们的心灵。陈寅恪先生在《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中写道:“惟此之,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同样可用于表明古诗文的。

传统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它能表现其他语言难以完美表现的意境,正因为如此,中学生身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我们更应该自觉学习传统古诗文,并汲取其精华,光大其,唯有给传统古诗文注入新鲜的血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叶嘉莹女士说过“古典诗词让人心不死”,其实文言文亦如是,沐浴在传统古诗文永恒的智慧下,人心怎会死呢?

而且当诵读传统古诗文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时,给整个民族带来的,是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转自:“统编版高中语文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