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文解析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总会告别童年,进入大学,走向成熟;暑期下乡旅游,链接过去和未来的契机)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距离、坐火车、爬江堤、看长江,距离、路径和江景,如数家珍。对宽厚绵长,沉稳奔流的长江,充满敬意和亲切,长江意象为后面水系水网的奠定基础)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下火车,上渡船,人随水而行,空间也随水延展)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乡下民众的淳朴、粗犷和坦然,突出没有恶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用“踩硬”“踩白”来描述村里大路之特征,非常真切)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再次表示乡下民众的好心好意,写狗之警惕及狗友们的兴趣,写得饶有情趣,这是乡村生活的一页,也为了提醒儿子要沉着静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又到河边,不离叙事主线)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舟行水上,枕船而听桨声,写出亲近和喜欢)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提到水系相连)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指路、领路、赶狗,照应上文,渲染村民的淳朴热情)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又提到水系相连)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终于进村——板桥村)我曾写过它。(勾起旧情,链接过去)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链接往昔的回忆和情谊)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父亲回忆当初落户农村时略显尴尬的生活情景,觉得值得珍藏,言其感情之深,回忆之真)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再次强调村民的热情、朴实)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勾起回忆,链接过去)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又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从草屋写出岁月变迁,寄寓生活形态回归的感慨,饱含人生哲理)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用富有诗意的细腻笔触,通过对田间夏夜情景的真切描写,写出了父亲对乡村生活的挚爱)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直面相对村头坟茔,真切体会生活、死亡的历史感)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乡村男人特殊的发型,干净潇洒)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写村里男人的肤色,写尽乡村生活尤其是劳动的艰辛)
下田去吧,儿子。(希望儿子深入田间历练,切实体验农业劳动的辛劳和愉悦)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下田劳动的辛苦劳累,人得到磨砺成长)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通过体力劳动,认识自我的有限和不足)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体会到一些基本生活工具和基础粮食都是根本的东西,是任谁也不能丢弃和改变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劳动之余,休憩之时,感受乡村田野生活的自然愉悦)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体会到大自然的仁慈宽厚,人类获得丰厚的回馈;滋养着现在,延续着未来)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独立成段,是对上文的收束,语重心长,情感炽热)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此处之“飘”,是指年轻人不经世事,没有体验过真切的基层生活,没有经过生活的锻炼捶打,包括前述艰辛的劳动,而不知道天高地厚,容易自我膨胀,亦即轻飘飘。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历练、亲自劳动,获得厚重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而使自己沉淀下来,得以稳重地成长;且不能满足于借前辈的经验,需要自己去寻找体验)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提醒儿子要自省自惕,不要自我膨胀而迷失)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又链接了水,其实写接触和感悟生活)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写狗,照应前文,也是寄托父亲的乡村情思)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照应开头,突出强调)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表示父亲并不清楚儿子在农村游历和锻炼以后,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或者变化大不大——尽管父亲已经千叮咛,万嘱咐)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这是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曾经留下青春的足印,寄寓了深厚的真情,虽然现在的生活形态可能改变了,村民们也过上了好日子,但回望往昔情景,总不免有点怀旧与伤感)
1984. 8. 5(有删改)
二、试题分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答案】B
【解析】
为什么B是错误项?原文写渡船上的人们,惯于肩挑手扛,说话粗犷无矫饰,目光从来不回避,纯真可信,并直接强调“他们没有坏意”,不存在对他们是否心存善意的揣摩和判别。错在曲解文意。
我们看A。文章第一段,父亲想象儿子进入大学的暑假,会出门去旅游,而旅游目的地,父亲设想并建议为他自己年轻时插队生活的地方——即下文叙述的内容。这样,旅游和年轻人的成长勾连在一起。这为下文的具体展开,做了铺垫。此项表述正确。
再看C项。小说几次提到乡村中的狗,作为写乡民情感的一种陪衬和补充,最后,建议儿子带回一条有主见的狗崽子,相信会相处好,且值得辛苦,都表达了父亲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情谊。此项表述正确。
再来看看D项。原文先提到“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再说“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最后说“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可见,选项中说“板桥之旅”于文有据。还有,儿子坐车、乘船和步行等过程,文中都有叙述。至于“寻访意味”,正切合了父亲絮絮引导、指点,让儿子旧地重游。此项表述正确。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答案】C
【解析】
此处之“飘”,是一种形象化说法,指年轻人不经世事,没有体验过真切的基层生活,没有经过生活的锻炼捶打,包括前述艰辛的劳动,而不知道天高地厚,容易自我膨胀。父亲希望儿子能体验到自己当年的下乡生活,通过儿子自己的亲身历练、亲自劳动,获得厚重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而使其沉淀下来,得以稳重地成长。本选项 “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的解读,如果脱离这个具体的文本环境,也是不乏道理的。但是联系此文的语言环境, “父辈压制”,完全是无中生有。
A句子①中的上文写到,碰上“鬼火”,坐在坟堆,体会死的庄重和沉默,想到死人生前曾在此土地上生息,再遥想到死人们的祖先。让儿子真切体会父亲曾经的感悟——生活、死亡的历史感。此项表述正确。
B句子②独立成段,是对上文的收束,实际上是对上述板桥之旅所见所闻的乡村景物的爱,更是对板桥生活(包括艰辛的劳动)、板桥人们的爱。“你会爱的”,言简意赅,语气肯定;而独立成段,更显示这一句话的分量,也表达了父亲对这块土地的炽热感情。此项表述正确。
D句子④设问的角度稍微有点不一样。其他三个选项,都主要从内容、情感的角度考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而本题则是从表达效果的角度来命题。前文多处用“你会”“你得”等句词,表示父亲根据自身年轻时的经历,所拟想的必然场景,及对儿子的信任、提醒和要求。而此处“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表示父亲并不清楚儿子在农村游历和锻炼以后,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或者变化大不大,或者在哪些方面发生变化。总之,这里的语意十分丰富,无法用完全肯定的语言来囊括。于是,根据表达需要,既有肯定的、明确的语言,又有不肯定的、甚至模糊的语言,这样,文学作品的语言便呈现其弹性,用阿恩海姆的话说,“有生命力的作品,都包含着一种倾向性的张力的”。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解析】
先分析要求:“多重”表示其意义不止一个层次;“身心感受”需要考虑“心”与“身”两个维度,而且不要忘记要写儿子的感受,而不是父亲的体会;“请加以梳理概括”,这是一道概括题,要有语言转换。
再看具体材料:
下田去吧,儿子。(希望儿子深入田间历练,切实体验农业劳动的辛劳和愉悦)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第一层:感受整天烈日炙烤,弯腰劳作,挑担吃苦到蜕皮——再浓缩:感受田间劳作的艰辛。侧重身体。)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第二层:通过下田劳动,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和不足,可以联系下文所说的“飘”,真是想“飘”都没有资本。侧重心。)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第三层:体会到一些基本劳动工具和粮食都是根本的东西,是任谁也不能丢弃和改变的,这也是一种历史的眼光。这些包含了劳动的尊重和敬畏,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侧重心。)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第四层:劳动之余,休憩之时,看到乡间动物禽畜自由自在的生活,感受乡村田野生活的自然愉悦。侧重心。)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第五层:“杵声”,即捣衣捣物声。体会到大自然(太阳和大地)的仁慈宽厚,并于字里行间表达了热爱和敬畏;人类获得丰厚的回馈;生命得以延续。下文也再次提及太阳,因此,这里也可以写成对太阳无私回馈的赞美。侧重心。)
我们组织答案如下:
1.感受田间劳作的艰辛;
2.通过下田劳动,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和不足;
3.体认到一些基本劳动工具和粮食都是根本的东西,具有永久的意义;或尊重劳动和生产成果;
4. 劳动之余,感受乡村田野生活的自然愉悦;
5. 体会并感恩于大自然(太阳和大地)的仁慈宽厚,滋养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解析】
(1)文章体式。本题首先涉及文学短评的体式。文学短评应是文学评论的袖珍版。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构思特点、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乃至作品风格等处入手,选择作品某一个方面或某一特点进行评论。它是议论性文体的一种,自然要求立论鲜明、思路集中、逻辑自洽、论证充分。
(2)写作内容。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或关键词:河流。
(3)写作要求。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分点写出思路。
【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关键词“未来”)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关键词“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关键词“成长”)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意象”或“线索”)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关键词“河流始终相伴”——其实②是对①的诠释而已)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关键词“环境与风景”,“时空延展”及“人的思索”)
说明:以上是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示例。括号内为笔者补充。
尤其对甲乙两组的第③点,是否讲清关系,如甲,“未来与过去”与“成长”的关系,如乙,“河流”与“环境与风景”,与时空的关系,都应该清晰合理的表达。
转自:“统编版高中语文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