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备考写作主题训练27:善假于物,追求美好人生
2023/8/15 17:27:18 阅读:96 发布者:
2024高考备考写作主题训练27:
善假于物,追求美好人生
真题再现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习近平
上述两段材料能给追求美好人生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你结合材料的含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名师导写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两部分,材料一引用《荀子·劝学》中的话,意在说明借助外力得以成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材料二引用习总书记的话,意在强调“自力更生”精神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程,就是亿万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一部自力更生的史诗。
综合看来,借助他力和自力更生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借助他力”是外因,是条件,“自力更生”是内因,是主导。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靠顽强的自力更生的行动,有时还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借助他力是智者常用的一种成事之道,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懂得或不善于利用他人力量,光靠自己的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是很难成为常胜将军。利用他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才智、人力之不足。也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的营养补充自己。但仅靠外在的条件,而没有内在的主观努力,不会取得成功。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和民族,所有的成就,归根结底是依靠自己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这是自力更生精神的核心。立足时代青年的身份,青年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更承担着完成祖国伟大复兴的重任,更应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勇于开拓的习惯,同时又要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借助他们的经验,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不走或少走弯路,为现代化建设更好地贡献聪明才智,才能妥善地应对风云变幻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成功来自于自力和他力。然后运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辩证论述,我们自力更生的同时,也要学会借力。一是主观努力是成功的关键。自己是做事的主体,一切的主动权和责任,也都需要自己去承担;一是借用别人的智慧,助己成功,这是必不可少的成事之道。最后重申论点,强调在人生的旅途中,既要发挥自力,同时也不要排斥他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成功。
参考立意
1.既要巧借外力,又要自力更生。
2.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砥砺奋进。
3.成功来自于主观努力和外在的助力。
4.自力是底气,他力是运气。
佳作示范
善假于物,追求美好人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荀子·劝学》中的经典语句,给我们当代青年以深刻的启示。在追求美好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要凭借自身的努力,更要有善于借助外物的智慧。
第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意味着借助外力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正如荀子所言,那些擅长借助马车的人,虽然本身并不擅长走路,却能通过借助外力,达到千里之外的地方。这是一种“善假于物”的智慧。在追求美好人生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必事事亲力亲为,要学会借助他人和他物的力量,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走得更远。
第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表明借助外力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就像那些擅长借助船只的人,虽然本身并不擅长游泳,却能通过借助外力,横渡江河。这是一种“善假于物”的智慧。在追求美好人生的过程中,我们要敢于借助外力,超越自身的局限,不断突破自我,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
第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明君子并非天生异禀,而是善于借助外力。正如荀子所言,君子的才能并非天生就有,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力,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人生目标。在追求美好人生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外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四,“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秉承的信念。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在追求美好人生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学会“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外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我们也要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高,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总之,“善假于物,自力更生”,是我们在追求美好人生过程中应该坚持的信念和行动。让我们秉承这种信念,勇敢前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就美好的人生。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