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启程:
文言文专训——多文本阅读7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候,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
秦二世立,不行仁政,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赵,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成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輔。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课,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B.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C.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于而身糜没矣/
D.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州,《禹贡》把天下分为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九州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B.公侯,古代指公爵与侯爵,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礼记•王制》把爵位依次公、侯、伯、子、男五等。
C.海内,古人认为围绕中原有东、南、西、北四海,后用“四海“泛指天下各地,把中国称为内”。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其中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时君王每年都祭祀社、稷二神,后稷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篇将秦王的威武写得颇有气势,对比陈涉以疲弊之卒灭秦,来证明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真正力量
B.中篇批判秦二世不行仁政,沿袭无道,过分迷信武力而失掉民心,提出了“牧民之道,务在之”的观点。
C.下篇重点批评子婴的过失,忠臣不谏,智士不谋,而天下大乱。认为秦的本末都未能守住,没办法长久。
D.三个选段分析天下形势,总结秦亡原因,批评秦的过失,提出“仁政安民”的主张,为汉朝治提供借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时(郭)崇韬领真定,上欲徙崇韬镇汴州,崇韬辞曰:“臣内典枢机,外预大政,富贵极矣,何必更领藩方?臣无汗马之劳徒以侍从左右时赞圣谟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今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旄节乃大愿也。且汴州关东冲要,地富人繁,臣既不至治所,徒令他人摄职,何异空城!非所以固国基也。”上曰:“深知卿忠尽,然卿为朕画策,袭取汶阳,保固河津,既而自此路乘虚直趋大梁,成朕帝业,岂百战之功可比乎!今朕贵为天子,岂可使卿曾无尺寸之地乎!”崇韬固辞不已,上乃许之。
帝性刚好胜,不欲权在臣下,入洛之后,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
郭崇韬素疾宦官,尝密谓魏王继岌曰:“大王他日得天下,騬马亦不可乘,况任宦官!宜尽去之,专用士人。”由是宦官皆切齿。时成都虽下,而蜀中盗贼群起,布满山林。崇韬恐大军既去,更为后患,以是淹留未还。帝遣宦者向延嗣促之,崇韬不出郊迎,及见,礼节又倨,延嗣怒。李从袭谓延嗣曰:“今诸军将校皆郭氏之党,王寄身于虎狼之口,一朝有变,吾属不知委骨何地矣。”因相向垂涕。延嗣归,具以语刘后。后泣诉于帝。前此帝闻蜀人请崇韬为帅,已不平,至是闻延嗣之言,不能无疑。帝阅蜀府库之籍,曰:“人言蜀中珍货无算,何如是之微也?”延嗣曰:“臣闻蜀破,其珍货皆入于崇韬父子,故县官所得不多耳。”帝遂怒形于色。及孟知祥将行,帝语之曰:“闻郭崇韬有异志,卿到,为朕诛之。”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庄宗纪》)
文本二:
史臣曰:庄宗以雄图而起河汾,以力战而平汴洛,家仇既雪,国祚中兴,虽少康之嗣夏配天,光武之膺图受命,亦无以加也。然得之孔劳,失之何速?岂不以骄于骤胜,逸于居安,忘栉沐之艰难,徇色禽之荒乐。外则伶人乱政,内则牝鸡司晨。靳吝货财,激六师之愤怨;征搜舆赋,竭万姓之脂膏。大臣无罪以获诛,众口吞声而避祸。夫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矧咸有之,不亡何待!静而思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也。
(节选自薛居正《旧五代史•后唐•庄宗纪》)
5、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无汗马之劳/徒以侍从左右/时赞圣谟/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今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旄节/乃大愿也
B.臣无汗马之劳/徒以侍从左右时/赞圣谟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今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旄节/乃大愿也
C.臣无汗马之劳/徒以侍从/左右时赞圣谟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今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旄节/乃大愿也
D.臣无汗马之劳/徒以侍从左右/时赞圣谟致位/至此常不自安/今因委任勋贤使臣/得解旄节/乃大愿也
6、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指调动官职,与“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传》)中的“徙”意义相同。
B.委,意为呈献,与“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中的“委”意义相同。
C.县官,旧指天子,也可指县级的行政长官。本文中指朝廷、官府。
D.栉沐,与成语“栉风沐雨”的意思相同,都形容奔波劳碌,风雨不避。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励精图治,振兴国运。他凭借武力平定汴州、洛阳,成就帝业,天下初定时,他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对郭崇韬委以重任。
B.庄宗猜忌权臣,贪图逸乐。他轻信后宫、伶人的话,疏远有功劳的将领,沉迷于荒淫的享乐,最终导致朝政混乱,身死国灭。
C.郭崇韬劳苦功高,深谋远虑。他虽为庄宗立下汗马功劳,但没有居功自傲,并且从国家长远的角度出发,打击伶宦,重用士人。
D.向延嗣居中弄权,扰乱朝政。郭崇韬在他出使蜀中时没有以礼相待,他借机挑拨郭崇韬与庄宗的关系,最终导致了郭崇韬被杀。
8、薛居正认为庄宗失天下“足以为万代之炯诫”,请结合文本概括对后世有哪些警诫。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兼爱》)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句子意思为: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当此时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也”为句末语气词,当断开,排除B、D。“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是判断句前后断开,排除A。
2、答案:D
解析:D“其中社为谷神,稷为土神”表述错误,应是“稷为谷神,社为土神”。
3、答案:A
解析:A“来证明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力量”表述错误。证明的是秦因残暴失去民心,攻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此灭亡。故选A。
4、答案:(1)一个人起来发难,秦朝的宗庙就(遭到/被)毁灭,国君自己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秦朝的统治者不施行仁义,守天下和攻天下的形势完全不同了。
(2)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参考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耒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然而陈涉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看。崤山以东的英雄蒙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过泰论•上》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不实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戳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戳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干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戳,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过秦论•中》
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过秦论•下》
5、答案:A
解析:划线句大意为:我无汗马功劳,只是因为在陛下身边侍从,随时辅佐圣上谋划一些事情,爵位升到这样高,我心中经常感到不安。现在趁着委任有功或贤能的人,让我解脱现在的职位,这才是我最大的希望啊!根据句意,当如此划分。
6、答案:B
解析:“委”在本文意为丢弃。
7、答案:C
解析:“打击伶宦,重用士人”是郭崇韬对魏王李继岌的建议。
8、答案:①不可贪图安逸,纵情声色,骄傲自大;②不可任人唯亲,是非不分,忠奸不辨;③不可横征暴敛,吝啬贪财,罔顾民心。
9、答案:(1)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职务的人,必须知道祸乱从哪里产生(产生的原因),于是能治理天下。
(2)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伶人才如此吗?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当时郭崇韬兼管真定,庄宗想调郭崇韬去镇守汴州,郭崇韬推辞说:“臣下在朝掌管机密,在朝外又参与重大政事,富贵到了极点,何必还要再管藩镇呢?我无汗马功劳,只是因为在陛下身边侍从,随时辅佐圣上谋划一些事情,爵位升到这样高,我心中经常感到不安。现在趁着委任有功或贤能的人,让我解脱现在的职位,这才是我最大的希望啊!况且汴州是关东的要害地方,人多地富,我既然不到官府所在地,只能令别人代为管理,这和空一个城有什么两样呢?这不是巩固国家的办法。”庄宗说:“我深知你对我一片忠心,然而你为我出谋划策,夺取了汶阳,保住并且巩固了黄河的渡口,以后又从这条路乘虚直捣大梁,成全了我的帝业,难道百战之功可以和你相比吗?今天我显贵地成为天子,怎么可以使你没有寸土之地呢?”郭崇韬坚决推辞,庄宗才答应了他的请求。
庄宗性情刚愎好胜,不愿意权归臣下,到了洛阳之后,听信了伶人宦官的谗言,对过去那些老的将领颇疏远猜忌。
郭崇韬平素就嫉恨宦官,曾暗中对魏王李继岌说:“大王他日得到天下,骟了的马都不能骑,更何况任用宦官!应当把他们全部辞去,专门起用士人。”宦官们因此对郭崇韬都恨得咬牙切齿。当时成都虽然被攻取,但蜀中盗贼四起,布满山林。郭崇韬担心大军撤离,成为后患,郭崇韬于是停留下来没有回洛阳。庄宗派宦官向延嗣催促,郭崇韬没有到郊外去迎接,见了向延嗣后,礼节又十分傲慢,向延嗣十分生气。李从袭对向延嗣说:“现在诸军将领都是郭氏的同党,大王寄身在虎狼之口,一旦有变,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骨头丢在什么地方啊!”于是面对面地痛哭流涕。向延嗣回到洛阳之后,把这些情况全部告诉了刘后,刘后边哭边告诉给庄宗。在此以前,庄宗听到蜀人请求郭崇韬做他们的统帅,心中已经愤愤不平,这时又听到向廷嗣的这番话,不能不表示怀疑。庄宗查看前蜀府库的账簿时,说:“人们都说蜀中的珍宝无法计算,为什么账簿上这么少呢?”向延嗣说:“我听说蜀国被攻破以后,珍宝都到了郭崇韬父子的手中,所以朝廷所得到的并不很多。”于是庄宗脸上流露出愤怒的表情。等到孟知祥将要出发到成都时,庄宗对他说:“听说郭崇韬有异心,你到了那里,帮我把他杀掉。”
文本二:
史臣说:庄宗因有宏大的谋略在河、汾起兵,因奋力作战平定了汴、洛地区,家仇报了以后,国运振兴。即使像夏朝国君一样享受祭天时以先祖配祭,像东汉的开国之君一样受命于天巩固统治,也没有不可的。但是得天下如此劳苦不易,失天下为何如此迅速?难道不是因为快速的胜利而骄奢,在安定的环境中淫逸,忘记了当初奔波劳苦的艰难,纵情声色,耽于逸乐。朝堂上有伶人扰乱朝纲,后宫内有刘后窃权乱政。吝惜钱财,激起全军的愤怒;征收赋税,竭尽百姓用血汗换来的钱财。大臣没有罪过却被诛杀,众人不敢出声以求躲避灾祸。这其中有一种情况存在,都不一定不会亡国,更何况全都具备,国家不灭亡还等什么呢!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足以把它当作后世的警诫。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