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启程
文言文专训——双文本阅读6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选自《论语·颜渊》《论语·为政》)
材料二:
殷汤遭夏桀无道,残贼天下,于是汤用伊尹,行至圣之心。见桀无道虐行,故伐夏放桀,而王道兴跃。革乱补弊,移风易俗,改制作新,海内毕贡,天下承风。
纣为天下,残贼奢佚,不顾邦政。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文王以圣事纣,天下皆尽诚知其贤圣,从之。文王死九年,天下八百诸侯,皆一旦会于孟津之上。不言同辞,不呼自来,尽知武王忠信,欲从武王,与之伐纣。当是时,比干、箕子、微子尚在,武王贤之,未敢伐也,还诸侯。归二年,纣贼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刳妊妇,残朝涉。武王见贤臣已亡,乃朝天下,兴师伐纣,杀之。武王未下车,封比干之墓,发太仓之粟,以赡天下,封微子于宋。
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当是之时,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加于无罪;天下家给人足,禾麦茂美;使人以时,说之以礼;上顺天地,泽及夷狄。于是管叔、蔡叔不知周公而谗之成王。周公乃辞位出,巡狩于边一年。天暴风雨,日夜不休,五谷不生,树木尽偃。成王大恐,乃发《金縢》之柜,察周公之册,知周公乃有盛德。王乃夜迎周公,流涕而行。周公反国,天应之福,五谷皆生,树木皆起,天下皆实。
晋公子重耳之时,天子微弱,诸侯力政,强者为君。文公为所侵暴,失邦,奔于翟。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于是诸侯皆从,天子乃尊。
(摘编自《越绝吴内传第四》)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A王B百C里D见E纣F无G道H诛I杀J无K刑L赏M赐N不O当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在文中指任用,与《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的“举”字意思相同。
B.王道,指国君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和方法,“道”与《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的“道”意思相同。
C.下车,在文中指国君登上王位,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下车引之”的“下车”意思不相同。
D.夜,指夜晚,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夜”字意思及用法不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汤重用伊尹,革除乱政,改变习俗,建立新法,以文教风化天下;商纣残暴狠毒,最终身死国灭。这两例说明了王朝兴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B.武王和文王一样品格高尚,获得了诸侯的拥护。他看重贤臣的力量,一直等到纣王将身边贤臣全部处死,才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纣王。
C.周公摄政,赏罚分明,爱惜民力,推行礼义,百姓生活安定;遭遇诬告,就辞去高位避到边境。成王了解周公的高尚品德后连夜赶路迎回他。
D.晋文公未执政时,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混战不休,实力强大的凭武力称霸天下。他执政后,诸侯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封弟姬旦为周公,使傅相成王。成王少,周公臣事之。
(2)惠公卒三月后得反国政,敬贤明法,率诸侯朝天子。
10.材料二中的为政举措,与材料一中的为政思想,有哪些契合之处?
【答案】
10、DHL句意:周文王当时还是个只有百里封地的小诸侯,眼见商纣王不行仁义,诛杀不按法度,赏赐不讲原则。
本题可以根据四字句式将“文王百里”“见纣无道”“诛杀无刑”“赏赐不当”分别断开,即在DHL处断开。
当然也可以根据语法断句,“文王百里”中“文王”作主语,“百里”是谓语,句子完整,在后面即D处断开;
“见纣无道”省略了主语“文王”,“纣无道”作“见”的宾语,句意完整,在后面即H处断开;
“诛杀无刑”中“无刑”作谓语,句意完整,在后面即L处断开。
11.A
A.“举孝廉不行”的“举”字意为“推举、举荐”,意思不同,判断错误。句意:你任用品德高尚的人,并教导能力弱的人。/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
B.“道”都是指主张,政策和方法,意思相同,说法正确。句意:而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跃然兴起。/于是废除了以前先王的治国政策。
C.“下车引之”的“下车”意为“从车上下来”,意思不同,判断正确。句意:周武王还没有登位。/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D.“夜缒而出”的“夜”字属于名词活用为状语,意为“在夜晚”,意思不同,判断正确。句意:白天夜晚不停息。/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
12.B“等到纣王将身边贤臣全部处死”说法错误,原文为“武王见贤臣已亡”,不是贤臣全部被纣王处死,而是贤臣死的死,走的走,选项说法与原文不符。
13.(1)周武王封弟弟姬旦为周公,让他辅佐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纪还小,周公以臣子的礼节侍奉成王。
(2)惠公卒三个月后重耳回到晋国主持国政,他尊重贤臣,修明法令,统率诸侯去朝见周天子。
14.①殷汤、文王、武王、周公、重耳等人都正身直行,依靠品德教化统治国家,和孔子认为“帅以正”的观点相同。②殷汤重用伊尹,武王封微子,重耳敬贤,和孔子“举善”的观点相同。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治政。孔子回答说:“政”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正”,您如果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走正道?”
华康子问道:“要使百姓恭、忠诚而勤勉,应该怎么做?”孔子说:“你庄重地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对你恭敬;你孝顺老者,慈爱幼小,他们就会对你忠诚;你任用品德高尚的人,并教导能力弱的人,他们就会勤勉了。
材料二:
商汤遭遇夏桀暴虐无道,践踏仁义,虐杀臣民,于是商汤重用伊尹,怀仁义之心,推行德政。他看到夏桀不行仁义,暴虐天下臣民,便兴兵讨伐夏朝、流放夏桀,而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跃然兴起。他革除乱政,补救弊端,转移风气,改变习俗,改革旧制,建立新法,于是海内诸侯纷纷向他朝贡,天下百姓沐浴他的教化。
纣为天子时,他残暴狠毒又骄奢淫逸,不顾国家政事。周文王当时还是个只有百里封地的小诸侯,眼见商纣王不行仁义,诛杀不按法度,赏赐不讲原则,文王便用仁德来规劝纣王,天下诸侯都知道文王是一个贤德圣明的人,都真心诚意地追随他。周文王死后的第九年,天下八百个诸侯都同时在孟津会合。不用传言但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不用招呼但都亲自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都知道周武王忠诚可靠,都想追随他,和他一起去讨伐纣王。当时,比干、箕子、微子还在商朝为臣,武王十分尊敬他们,不敢贸然讨伐商朝,便让诸侯军队退回。诸侯退军两年后,纣王杀害了比干,囚禁了箕子,微子见势逃到外地避祸。纣王还剖开孕妇的肚子来看肚子里的小孩是怎么长的,砍断早晨在寒水中渡河者的腿骨来察看他的骨髓是否与众不同。周武王看到纣王身边的贤臣死的死,走的走,于是召集天下诸侯,兴师讨伐商纣王,把他杀了。周武王还没有登位,就先率领诸侯们去为比干建立坟墓,打开粮仓,赈济天下饥民,把宋地分封给微子。
周武王封弟弟姬旦为周公,让他辅佐成王。周成王继位时年纪还小,周公以臣子的礼节侍奉成王。在当时,周公摄政,对没有功劳的不给予赏赐,对没有犯罪的不施加刑罚;普天之下,家家都很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田野里禾麦茂盛,作物丰美;派遣民工服公役按季节而不误农事,说服诸侯勤王事用礼义而不动武力;行事顺应天地的意志,恩泽广被四方的异族。这时候,管叔、蔡叔不明白周公的苦心,反而在成王面前进谗言诬告周公。周公于是辞去相位,到边境去视察诸侯的工作一年。天上突然刮起暴风,降下暴雨,日夜不息,作物不生长,树木都倒下。周成王非常恐惧,于是打开王室封存秘藏的文件柜,查阅有关周公的册子,才知道周公是一位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周成王于是哭泣着连夜赶路去迎回周公。周公回国后,上天降福,五谷都茁壮成长,倒伏的树木都直立起来,天下富足安定。
晋公子重耳的时候,周天子势力弱小,诸侯之间凭武力相互攻伐,实力强大的称霸天下。公子重耳遭晋国内乱,无法立足,逃奔到翟国。惠公卒三个月后重耳回到晋国主持国政,他尊敬贤臣,修明法令,统率诸侯去朝见周天子。于是诸侯都听从他的号召,周天子的地位才得到尊重。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节选自《韩非子·奸劫弑臣》《韩非子·六反》)
材料二:
苏代为公仲谓向寿曰①:“禽困覆车。公破韩②,辱公仲,公仲收国复事秦,自以为必可以封。今公与楚解口地,封小令尹③以杜阳。秦、楚合,复攻韩,韩必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向寿曰:“吾合秦、楚,非以当韩也,子为我谒之公仲曰:‘秦、韩之交可合也。’”对曰:“愿有复于公。谚曰:‘贵其所以贵者贵。’今王之爱习公也,不如公孙郝4 ;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亲于秦事矣,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彼有以失之也。公孙郝党于韩,而甘茂党于魏,故王不信也。今秦、楚争强,而公党于楚,是与公孙郝、甘茂同道也。公何以异之? 人皆言楚之多变也,而公必亡之,是自为责也。公不如与王谋其变也,善韩以备之,若此则无祸矣。韩氏先以国从公孙郝,而后委国于甘茂,是韩,公之仇也。今公言善韩以备楚,是外举不辟仇也。”
向寿曰:“吾甚欲韩合。”对曰:“甘茂许公仲以武遂,反宜阳之民,今公徒令收之,甚难。”
向寿曰:“然则奈何?武遂终不可得也?”对曰:“公奚不以秦为韩求颖川于楚此乃韩之寄地也公求而得之是令行于楚,而以其地德韩也。公求而弗得,是韩、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强,而公过楚以收韩,此利于秦。” 向寿曰:“奈何?”对曰:“此善事也。甘茂欲以魏取齐,公孙郝欲以韩取齐,今公取宜阳以为功,收楚、韩以安之,而诛齐、魏之罪,是以公孙郝、甘茂之无事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有改动)
【注】①公仲为韩相,向寿为秦将,苏代为韩使者。②《史记·甘茂列传》“秦使向寿平宜阳”,“破韩”即指此。③小令尹,官名,战国楚置。④公孙郝,与下文中“甘茂”,皆为秦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公奚不以秦A为B韩C求D颖E川F于G楚H此I乃J韩K之L寄M地N也O公P 求 Q而R得S之T是U令V行W于X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禽困覆车,以禽兽困急可撞翻猎者之车来比喻人陷入绝境会拼命,与“困兽犹斗”意思相近。
B. 国,可以指国都、古代王侯的封地等,“而公独与王主断于国者”中的“国”是指“国事”。
C. 异,文中指“有区别”,与《齐桓晋文之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的“异”意思相同。
D. 古代地名的命名不少与方位、水文等相关,由此可推断宜阳在宜水之北,颖川则因颖水而得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秦国大败韩国之后,将秦地解口赠予楚国,又将秦城杜阳封给楚国令尹,以此来与楚国交好,形 势对韩国不利。
B.苏代认为秦王虽然对向寿的宠幸和赏识不及对公孙郝和甘茂,但特别信任向寿,是因为公孙郝和 甘茂亲附其他诸侯国。
C.苏代指出向寿在秦楚争强时联合楚国非明智之举,不如与秦王共同谋划,防备楚国,亲善韩国,否则将有祸患。
D.向寿如果凭借攻取宜阳之功,拉拢楚、韩,使之安定,谴责齐、魏不与秦交好之罪,就能为公孙 郝与甘茂分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4 分)
(2)公仲躬率其私徒以斗于秦,愿公之熟计之也。(4 分)
14. 请从韩非子义利观的角度分析苏代建议的秦国大将向寿弃楚亲韩的具体原因。(3 分)
【答案】
10. H O T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时要注重句意理解,逻辑通畅,也要关注句式结构特征、文言虚词辅助。从句意理解上,注意“以秦”(凭借秦国的力量)、“为韩”(替韩国)与“于楚”(向楚国)间的逻辑关系,“您为什么不凭借秦国的力量替韩国向楚国求取颍川?”故在 H断开;“此乃韩之寄地也”为判断句,“也”加强判断语气,故在 O 处断开;第三处关注“公求而得之”(您一旦求得)与后文“公求而弗得”(您如果不能求得)前后对称的句式结构与事理逻辑,故在 T 处断开。
11.C 【解析】“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中的“异”,意为“感到奇怪”,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12.D 【解析】“就能为公孙郝与甘茂分忧”表述有误,文中“无事”是“无所作为”的意思。无事:①没有变故,多指没有战事、灾异,天下太平等。《史记·平準书》:“ 汉 兴七十餘年之间,国家无事。”②指无为,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史记·苏秦列传》:“窃为君计者,莫若安民无事,且无庸有事於民也。” ③无所作为。《孟子·滕文公下》:“士无事而食,不可也。”④无须, 没有必要。《后汉书·臧洪传》:“ 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破,将妻子出。”⑤无端;没有缘故。《北齐书·神武帝纪下》:“今若无事背王,规相攻讨,则使身及子孙, 还如王誓。”
13.(1)安全有利的就靠近(追求)它,危险有害的就舍弃(避开)它,这是人之常情。
评分标准:共 4 分。就,靠近,追求;危害,危险有害;去,舍弃,避开;“此人之情也”,判断句式,这是人之常情,或这是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或想法、心理)。人之常情,也作“人情之常”,指人们通常有的感情或想法。各 1 分,意思相近即可。
(2)公仲亲自率领自己的私家奴仆(部属)来和秦国争斗(拼命),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评分标准:共 4 分。躬,亲自;斗于秦,状语后置句,和秦斗;愿,希望;熟,仔细。各 1 分,意思相近即可。
14. 具体原因:①向寿如果联合楚国攻打韩国,韩国必定拼死一搏,于秦不利;②向寿如果在秦楚争霸之时亲附楚国,与其他两位重臣相比,在秦王面前将失去决断国事的优势, 于己不利;③弃楚亲韩,能让向寿在秦王面前显示出“外举不避仇”的气度,于已有利;④秦楚两国争强,指责楚国,拉拢韩国,于秦有利;⑤弃楚亲韩,可借谴责齐、魏之机,让公孙郝、甘茂失势,于已有利。评分标准:每点 1 分,答出任意 2 点给 3 分,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安全有利的就去靠近(追求)它,危险有害的就要舍弃(避开)它,这是人之常情。况且父母对于子女,生了男孩就互相祝贺,生了女孩就把她杀了。子女都出自父母的怀抱,然而是男孩就受到祝贺,是女孩就杀了的原因,是考虑到今后的利益,从长远利益打算的。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尚且用计算利弊的心理来对待,何况是对于没有父子间恩泽的人呢?
材料二:
苏代替公仲对向寿说:“野兽被围困也能撞翻猎人的车。您攻破了韩国,侮辱了公仲,公仲收拾了韩国的残局又重新来侍奉秦国,他自认为一定可以得到秦国的封赏。现在您将秦地解口给了楚国, 又把秦地杜阳封赏给楚令尹。秦国、楚国联合起来,再次攻打韩国,韩国一定会灭亡了。公仲将亲自率领自己的部属(私家奴仆)和秦国拼死一战,希望您仔细考虑一下。”向寿说:“我把秦国、楚国联合起来,并不是想以此来对付韩国,您替我告诉公仲,说秦、韩两国是可以联合的。”苏代回答说:“请让我禀报您。谚语说:‘尊重别人所尊重的,就受人尊重。’现在秦王亲近熟习您,比不上亲近公孙郝;秦王赏识您的智慧才能,比不上赏识甘茂。如今这两个人都不能执掌秦国国事,而惟独您能同秦王决断国事,这是因为他们有所偏失(他们各有使自己失去信任的地方)。公孙郝亲附韩国, 而甘茂亲附魏国,所以秦王不信任他们。当今秦、楚争霸,而您却亲附楚国,这与公孙郝、甘茂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您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呢?人们都说楚国多变,而您却一定要相信它不会变,这是在秦王面前自找责备。您不如和秦王谋划如何应付楚国的多变,善待韩国,防范楚国,这样就没有祸患了。韩国(与秦国交好必定)先是把国家政事交给了公孙郝(听从他的安排),而后又把国家政事委托给了甘茂,这样韩国才成了您的仇敌。现在您声言亲善韩国来防备楚国,这是外交结盟不避仇啊。”
向寿说:“我很想同韩国联合。”(苏代)回答说:“甘茂答应公仲归还韩国的武遂,让宜阳的百姓返回韩国,如今您白白地(没有任何付出)就要与韩国交好,这很难啊。”
向寿说:“那么怎么办呢?武遂终究不能得到了吗?(武遂不能由我来交还给韩国)”(苏代)回答说:“您为什么不凭借秦国的力量替韩国向楚国求取颍川?这本是韩国暂时交由楚国代为管理的地方。您一旦求得,这就使您的命令能在楚国得以执行,并且用楚国的土地使韩国感激您的恩德。您如果不能求得,这样韩国、楚国的怨仇就不能化解,它们就会竞相投靠秦国。秦国、楚国争霸,您指责楚国,拉拢韩国,这会对秦国有利。”向寿(权衡得失,一时下不了决心)说:“怎么办(好)呢?”苏代回答说:“这是件好事。甘茂想依靠魏国攻取齐地,公孙郝也想依靠韩国夺取齐地,现在您把夺取宜阳作为战功,拉拢楚国、韩国使之安定,并且声讨齐国、魏国的罪过,因此公孙郝、甘茂就将无所作为了(公孙郝和甘茂的如意算盘落空,在秦国的权势也会进一步削弱)。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