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4高考启程:文言文专训——双文本阅读5

2023/8/15 17:23:34  阅读:89 发布者:

2024高考启程:

文言文专训——双文本阅读5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文本一:

赞曰: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繇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 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然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 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选自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文本二:

夫学书之法,先于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联,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撇, 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屈折,曲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沉浮。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选自王羲之《启心章第二》)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3 分)

ABCDEFGHIJKLMNOPQRSTU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赞”,赞叹、赞美,同成语“不赞一词”的“赞”意思不同。

B.“逮”,及、等到,与《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意思相同。

C.江表,即江外,在古代中原人看来,江南地区在长江以外,故江南即江外。

D.“播”,传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仁者播其惠”的“播”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评论王献之和子云的书法,认为他们的书法作品一个缺少创新,一个则缺少大丈夫的豪气,都是名不副实。

B.文本一认为王羲之的字,一点一划都极其工整,整体看,像云烟弥漫、玉露凝结,笔划似断实连,让人在游玩之余消除疲倦。

C.文本二认为如果笔画平直呆板,字写得像摆算盘珠子,上下前后方正整齐,那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书法。

D.文本二中王羲之认为好的书法应该遒劲有力,还能使蒙昧的人逐渐感到心情顺遂,使博识的人更加通达开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2)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

14.文本一、二都谈到了魏晋书法家钟繇,各有何作用?(3 分)

【答案】

10H N R11A12B

13.(1)仔细地观察古往今来的书法家,精心地研究所有书法作品,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大概只有王羲之了!

2)每写一个“戈”,如同百钧的力量拉开弓弩发射;每写一个“点”,如同从高高的山峰上坠下石头。

14.文本一谈到钟繇的书法特点,是为了突出王羲之书法的精巧自然;文本二陈述钟

繇叱责学生宋翼,是为了说明写字时笔画不要平直呆板。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得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BCDEFGHIJ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人质。诸侯国之间为了维持信誉互派人质,一般都是诸侯的儿子。

B.归,让……回去,使动用法,与“归园田居”中的“归”字用法相同。

C.玉声,佩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D.矫,假托的意思。与成语“矫枉过正”中的“矫”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接受齐王的放归条件,愿意献出东地五百里只是权宜之计,从后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他并不真想把土地献出去。

B.楚襄王善纳言、善用人。在齐国使者前来索要东地的时候,他召集群臣谋划;并利用三个人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帮助解除危机。

C.子良、昭常、景鲤三人虽然在是否应该献出东地的问题上意见不同,但都主张不能失信于天下,落下不义之名。

D.楚国深知只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抵御齐国,于是联合秦国共同对付齐国,终使齐国畏惧退兵,楚国不战而保全了东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

2)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14.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齐王放归楚太子的原因表述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

10EG句意: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这样的话,我们就等着决战一场。

“不然”意为“不样的话”,作谓语,承前省主语“其”,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

故在EG处句读。

11B

B.错误。让……回去,使动用法;回归。两句中的“归”字用法不同。句意:我就让您回去/回归田园居住生活。

D.正确。假托;矫正,纠正。两句中的“矫”字含义不相同。句意:一定是昭常假传命令/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12C“都主张不能失信于天下,落下不义之名”错误,有原文“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可知,昭常并没表示这个意思。

13.(1)我负责防守东地,将与东地共生死。

2)如今你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为王,这是不合适的!

14.材料一: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楚太子答应了楚国割地给齐国的要求。材料二: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襄王做太子时,被送往齐国做人质。楚怀王死后,太子就向齐王请辞,要求回到楚国,齐王阻止他说:“您要割让给我东地五百里,我就让您回去。如果您不给,就不能回去。”太子说:“我愿献地五百里。”齐王于是放太子回楚国。太子回到楚国,即位当了楚王。齐王派车五十辆来,向楚国索取东地。楚王让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宫拜见楚王,说:“大王不能不给啊!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却又不给,就是不讲信用,以后就很难与诸侯结交了。”子良走后,昭常进见楚王,说:“不能给。楚号称万乘大国,就是因为地大。现在割掉东地五百里,这就等于去掉的国家的一半,楚国就徒有万来的虚名而无千乘的实力了,不能这样。我愿意去守卫东地。”昭常出宫后,景鲤进见楚王,说:“不能给。虽说这样,但是大王金口玉言答应了强大的齐国,现在又不想给它,会在天下背负不义的名声,楚国又不能单独防守,我愿西行向秦国求救。”楚王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西边向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人带兵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臣说:“我负责防守东地,将与东地共生死。”齐王问子良:“大夫您来献地,现在昭常却在那里防守,怎么回事?”子良说:“我受敝国君主的派遣,一定是昭常假传命令。大王可以去攻打他。”齐王调动大军讨伐昭常。齐军还未进入楚境,秦国已派大军五十万逼近齐国的西境。秦将说:“你们阻挠楚太子回国是不仁;又想抢夺楚国的东地五百里是不义。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这样的话,我们就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害怕了,就请子良在南边到楚国,向西到秦国进行讲和,解救齐国的灾难。楚国不用一兵一卒就保全了东地。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国扣留了楚怀王,楚国大臣对此感到忧虑,于是一起商量,想要立国内的王子为王。昭雎说:“大王和太子都身陷敌国,如今你们又违背大王的命令要立庶妻所生之子为王,这是不合适的。”于是楚国就诈称楚王薨逝,去齐国接太子归国。齐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建议:“不如扣下太子,以要挟楚国割让淮河以北之地。”齐相说:“不行。若楚国另立一王,这样,我们不仅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那人又说:“不会,如果楚国另立一王,我们可以趁机和新王作交易:‘给我下东国,我替你杀死太子,不然的话,我们就联合三个国家立太子为楚王。’”齐王最终采纳了国相的意思而放归楚太子回去。

(节选自《资治通鉴》)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