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导入
花香浸润人生,阅读陶冶情操。开学伊始,我们就与《朝花夕拾》结缘,阳光正好,读书最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朝花的世界,在氤氲花香中沐浴芬芳。
二、氤氲花香 阅读成果
(一)回顾《朝花夕拾》中那些令我们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预设: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制作以“令我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为主题的读书小报,在这一环节利用多媒体展台展示两位学生的作品,并由他们自行解说。
(二)梳理鲁迅成长历程中读过的书、求过的学、遇过的人。
预设:读过的书:《山海经》《二十四孝图》《鉴略》《左传》 《天演论》
求过的学:三味书屋、江南水师学堂、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日本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生回答后,师引导学生以时间轴的形式呈现鲁迅的求学经历,更加直观。)
遇过的人:有阿长、寿镜吾先生、陈莲河、衍太太、藤野先生、范爱农……
(三)为鲁迅的回忆涂色
《朝花夕拾》中的故事,如早晨绽放的花朵一样,五彩缤纷。如果让你给每一章的故事涂上色彩,你会涂上什么颜色呢?
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涂色:我要给《二十四孝图》涂上黑色。因为这一章中鲁迅说要用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诅咒一切反对白话的人。他连用三个“最黑”,还说这些人应该下地狱,这章中的 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表明孝道的故事,让人不寒而栗。所以,我认为应该涂上黑色。
.01
引导:你能按照我这样的理解归纳思路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预设:请两名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后,全体同学为自己手中的花朵涂色。
展示:在黑板上展示两位同学的作品。
追问:哪几种颜色最耀眼?哪几篇文章被涂上了这些颜色?为什么要涂上这些颜色?大家也是这样的想法吗?
总结归纳:《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被涂上暖色,因为这三篇文章中都有鲁迅温暖的回忆。
三、花香暖心 分享温暖
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散文,以小组为单位找找其中温暖“我”的人、事、景,并分享交流。
整体思路:小组合作—分享交流—师进一步引导,把握人物和情感。
预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聚焦文段: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1.先来看看,我在百草园都有哪些小伙伴?
2.现在老师把这段文字变化一下,一起朗读:
不必说菜畦、石井栏、 皂荚树、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黄蜂在菜花上,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蟋蟀们在这里叫着。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 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3.读完,再看原文,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动词、形容词被删掉了。
师追问:删掉动词、形容词后读起来有什么不同?它们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预设:没有了颜色、没有了生机。
总结归纳:作者运用大量的动词、形容词,赋予了百草园中事物以光彩和色泽,赋予它们生机,这一切,令“我”欢喜。
4. 朗读这段文字,读出百草园的生机,读出童年鲁迅的欢喜。
5. 用回忆性的口吻再次深情地朗读这一段文字。感受“我”对百草园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预设——《阿长与<山海经>》:
过渡:一本《山海经》就让“我”对阿长产生了新的敬意,《山海经》对“我”来说很重要吗?
1.读读这段文字,找答案:
“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远房叔祖)去寻找,他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预设:“渴慕”“很愿意 ”“太过于念念不忘 ”
2.既然这么喜欢,为什么不叫家里的大人给我买呢?
预设:寻找两处对比:
“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远房叔祖)去寻找,他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特点:淳朴善良、虽然没有文化但却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REC
3.当“我”听到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时,有什么反应?
预设:“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师引导:
霹雳:多形容突然发生的,带给人巨大打击的事件。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两个词?
预设:因为“我”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太兴奋了。
因为其他人都不在意这件事,“我”也就没报什么希望,但是突然听到阿长给“我”买来,这太让人意外了。
因为阿长根本就不识字,她连书名都说不准,却能帮“我”买来书,可以想象她买书多么不容易,“我”太感动了。
师引导:所以,即使阿长为“我”买来的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却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我对阿长“发生了新的敬意”,不仅仅是因为《山海经》,更是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我”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预设——《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主动为“我”添改讲义很温暖,因为“我”本是一个弱国求学的学生,藤野先生不仅没有歧视“我”,还主动帮“我”订正,让独自漂泊在外求学的“我”感受到了温暖。
1.总结归纳“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背景: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仙台(地名)学医的生活,其中 匿名信 事件和 看电影 事件令他感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了国人的麻木,这使他产生了 弃医从文的想法。
2.梳理概括“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预设: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
引导: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主动热诚、对“我”严格要求、关心学生成长、看重学生 思想观念的进步、教会学生尊重科学。
引导:藤野先生做这些,仅仅是为了“我”个人吗?
预设:
有时我常常想: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生齐读,并总结归纳:藤野先生拥有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无私大爱。
SCHOOL OPENS
引导:所以,即使“我”回国后,藤野先生依然鞭策着“我”。
生齐读:“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 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 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总结归纳:何谓良师?藤野先生给了我们答案。良师不仅仅是学富五车,更应是正人君子,是学生人生的标杆,能时时给学生以良知和勇气。他是真正的良师!
明确“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总结:刚才,我们跟随鲁迅,走进了百草园,走近了阿长,走近了藤野先生,他们共同构成了鲁迅最温馨的回忆,成为照亮他心底的那一抹最亮丽的暖色。
过渡: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这样评价《朝花夕拾》:“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独特韵味。”
Travel
的确,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总是严肃的、冷峻的、喜欢写些批判和讽刺的文章,给我们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但是今天,这三篇文章中的鲁迅仿佛是我们的邻家大哥哥,他跟我们一样充满了成长的困惑,不喜欢死记硬背,喜欢画画、捉虫子,热爱新鲜刺激的事物。让我们感觉鲁迅就好像是写了我们每个人成长的笑和泪、苦与 甜,这些暖色的花瓣不仅温暖着鲁迅,也温暖了我们,更消融了我们与鲁迅之间的隔膜,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四、聆听花语 消除隔膜
让我们以晚年鲁迅的口吻,对百草园、阿长或者藤野先生说点儿什么吧……
预设:两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我们走进经典作品《朝花夕拾》,采撷暖色花瓣,走进鲁迅温馨的回忆,其他色彩专题我们会陆续探究分享。
转自:“商杰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