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培东有约】陈江山 |《心中已有千里目,不必更上一层楼》

2023/8/15 16:57:47  阅读:81 发布者:

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就是教读课。而师承钱先生的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无疑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钱梦龙先生曾对肖老师这样评价道:“这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培东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坚守着语文教学这块‘一亩三分地’,他上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是不掺杂质的真正语文课,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下语文教坛,这种坚守尤其需要勇气和对语文教育的深切理解。”读罢《培东有约》,见识过肖老师的教学主张,我又马不停蹄的去拜读了肖老师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所有教学实录,也正是见识到了肖老师的课堂实录,我才真正的体会到让教学主张的落地是这般有意义的事情。

纵观肖老师的课堂实录,我们不难发现,肖老师的语文课果真不辜负“浅浅”二字的赞誉,他的课堂朗月风清,教学设计永远简单流畅,铺陈技巧不露痕迹,目标达成的水到渠成,他如一个技艺高超的舵手,将学生浅浅的带入文本,游览一番之后,又浅浅的将学生带出那个令他们流连的世界,在诗意与文气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的提升。

一、书读百遍,其情自现

如果说诗意与文气的弥漫是肖老师课堂最为显著的特点,那么朗朗书声则是这一效果最不可或缺的载体。“无读不成析,无品不成课”,肖老师将朗读这种最为普通的教学方法运用的出神入化,他在读书声中入课,又在读书声中结课。学生读《春酒》,他也读《春酒》,边读边指导,直至兴味渐浓。学生的思维在朗读中不断的发散,有惆怅,有思念,有母亲的味道,教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梳理提升,学生进一步体味到“甜蜜的快乐”和“淡淡的离愁”两种情感。

肖老师的课以读促析,以读促思,朗朗的读书声贯穿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始末。学生在反复吟诵中读出了文本特征,明晰了情感脉络,读出拟声词的背后意蕴,感知到单词暗合的情愫,体察到标点符号的意蕴深长。《山羊兹拉特》几声不同凡响的“咩咩”声惊醒了学生的感官,肖老师不断的引导学生仿读“咩咩”的语段,逐步帮助学生体会人与动物之间那份纯粹的感情。

例:师:同学们想想看,“如果大雪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待几天”,这时山羊兹拉特的这个“咩——”应该怎么读?要读出一种什么感觉?

    师:嗯,安慰的感觉,给他温暖给他信心,要读出安慰的感觉。那“你最好说的更明白些”,大家发现,山羊这时候说了几个“咩”?

    师:“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这个时候的“咩”字要读的怎样?

这样的朗读指导在肖老师的课堂上比比皆是,在朗读中指导、匡正、体悟、感知,朗读这件事情几乎是所有学生都乐意参加的环节,在一遍又一遍的品读玩味中,山羊兹拉特的内心活动早已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相交融。文字是有灵魂的,而朗读是由文入心的不二法门,字面的意味,字下的情味,情景交融,肖老师统统将他们交付给了一个“读”字。

二、以问导读,深入浅出

但凡准备过公开课的教师,大概无一不知道主问题的重要性。一个好的主问题,往往能使一节课上的干净利落,主问题既能“包裹”文章,又能够深入文本。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既是文本所依,又是个性所必。

主问题的准确抓取,最是考校语文教师功底的砝码。如果说在朗读声中我们看到了肖老师的坚守,那么在课堂上一次次的导问中我们就看到了肖老师的底蕴。《斑羚飞渡》中,“这是一次______的飞渡?”贯穿全文,在一问一答中,那片消失的灿烂最终留在了学生们的心中;《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中,“你最能记得孔乙己的什么?你又最终忘记了什么?”,“记、忘”两字推动课堂逐步深入,学生演绎出一群“看客”的滋味,而正是这些人将孔乙己带入了死亡的地界;再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课,肖老师神来之笔发此一问“与其说柳宗元在游西山,不如说柳宗元_____西山?”,好的问题为学生领略文本提供了抓手,不必过多提示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柳宗元此刻内心的山人合一。

这样的生发过程无疑是自然得宜的,肖老师站在文本之上教学,除了文本之外几乎不借用任何课外拓展的知识,课堂的生长点完全来源于学生的现场生成过程,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敢采用的,但在肖老师的课堂上,似乎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像是与教师心有灵犀一般的不谋而合,在看似生活化的对话中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正如肖老师所言:“我们浅浅的教语文,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我们能感受的也应该感受到的思想。”

心中若有千里目,不必更上一层楼。正是因为肖老师心中有沟壑,在碧波深处探寻到珍奇之后,将它们浅浅的讲给学生听,愈是贴近文本,愈容易,闻到花香满径。

转自:“商杰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