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备风采】“研”之凿凿,行之灼灼——城阳区小学数学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集备研讨会
2023/8/15 14:03:59 阅读:102 发布者:
“研”之凿凿
行之灼灼
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为进一步推进新课标理念的落地,深化课堂教学,增强集体备课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性、实用性,打造高效课堂,2023年4月19日下午,上马街道三年级数学教研组集备研讨了第七单元《家居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
上马街道三年级数学教研团队从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和课例解读三部分向大家分享集备成果。本次集备活动由张均兰老师主持。
首先由张均兰老师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课标分析和教材分析两方面对这一单元进行了整体分析。本单元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沟通分数和小数联系的重要基础,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扩展。学好本单元知识,将对今后系统学习小数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对数感的培养、符号意识的提升、运算能力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宁玉青老师对信息窗一第一课时《小数的初步认识》进行了解读,借助学生熟悉的客厅与儿童房的一角,引出本节课的数学情境——家居中的学问,从而引入教学,通过读一读、写一写、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引导学生正确读写小数、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并通过《小数发展史》渗透了数学文化,使学生感受小数的发展过程,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会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在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中,掌握了一位小数大小比较方法,感悟数的概念的一致性。
郭颖老师对信息窗一第二课时《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进行了解读,从出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文具价格,创设本节课的数学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小数的相关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设计,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小数的含义、小数的读写、比较大小等方面的知识,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张爱霞老师对信息窗二第一课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进行了解读,从老师的谈话引入了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家居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找出信息,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从转化与竖式两种方法入手去探究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知识迁移等方式,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过渡和迁移的过程,强化了对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王其昌老师对信息窗二第二课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练习课》进行了解读,从学生熟知的购买文具作为素材,创设了这节课的教学情景,通过解决两个数学问题,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计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问题。通过分层练习(基础练-综合练-发展练),让学生逐步提高简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同时让学生明确: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也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练习中通过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与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整合在一起;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与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并且通过练习,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小数加减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到生活,进一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李晓堂老师对智慧广场《时间的周期问题》进行了解读,教学时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日日期为切入点,引出本节课的数学情境——时间的周期问题,通过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体会列举、推理、计算等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根据时间的周期现象,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事物的周期规律,并能根据这些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位老师的课例解读,让整个集备组老师都有所收获,也有自己的思考。大家畅所欲言,结合新课标要求,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思维的碰撞中,拓宽了教学思路,丰富了教学设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长补短共同成长。今后,城阳区全体小学数学教师将继续扎实开展集体备课,以研促教,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理念和要求,深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转自:“城阳小数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