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培育“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究

2023/8/15 9:40:14  阅读:81 发布者:

一、传承文化自信:语文教材的固有价值

1. 传承文化自信的义务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义务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其内容范围涉及政治、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领域,就优秀文化而言,涵盖了历史人物、古代建筑、节日习俗、革命故事等;其时间跨越历史长河,每个时期都有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知识,教师语文教学的素材,主要依赖的就是语文教材。因此,小学语文教材自然承担着文化传播、增强文化自信义不容辞的义务。

2. 传承文化自信的优势价值

和其他学科教材相比,语文教材在承载、传播优秀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语文教材里选编的文本,包括一些反映优秀文化的文本在内,本就是诸多文学家、教育家等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的一篇篇文字,这些文字背后都蕴含着文学、文化的元素;二是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形式多样,有记叙文、散文、诗歌等不同文体,每一种文体在表情达意上,也包括在优秀文化的承载和表现上,精彩纷呈,能够使学生喜欢读,乐意体悟。

3. 传承文化自信的规律价值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有它自身的特点规律。从文化自信的编排内容来看,有传统节日文化,如《北京的春节》《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等;有建筑文化,如《赵州桥》《长城》《圆明园的毁灭》等;有历史名人,如《大禹治水》《曹冲称象》《扁鹊治病》等;有书画作品,如《一幅名扬世界的画》《戴嵩画牛》等;有汉语文化,如对联、俗语、谚语、名言警句等;有革命传统文化,如《狼牙山五壮士》《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等。从编排的文体来看,有古诗、文言文、儿歌、现代诗、散文、记叙文等。从呈现的视觉形式看,有纯文字,有文字配画。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处处显示出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彰显文化自信的规律与价值。

二、落实文化自信:语文课堂教学的责任担当

1. 激活旧知,激发动机

激活学生的旧知,可以使他们感到一种被尊重感,有效调动学习动机,在表达已有认知的过程中,自然会对于新知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期待,并且在新知的学习中会在很大程度上利用旧知来予以帮助,即利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的联系来促进新知的学习。如教学《北京的春节》,第一个环节,笔者是这样设置的:

师: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有一个节日最隆重,几千年来,国人都很看重它。知道是哪个节日吗?

生:春节。

师:关于春节,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什么?

……

师:其实啊,关于春节的话题,几天几夜,我们也说不完。那么,在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人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在作者老舍的笔下,老北京的春节,又是怎样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呢?让我们现在就走进《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跟随老舍先生去体验一下吧。

绝大多数学生对过春节还是非常向往的,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也有一些差异,因为学生都亲身体验过、享受过,有的还从媒体中对春节的由来、变化、在世界上的影响等,都有所了解,所以他们真正是有话可说。而这些要说的话,为新课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基础,也为了解老北京的春节风貌充满期待。其他诸如“小英雄雨来”“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赵州桥》《故宫博物院》等历史建筑等,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头脑里都不是一张白纸,都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了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在此基础上,聚焦学习目标,提升理解层次。激活旧知的方式,除了教师的口头引导外,像

欣赏、视频播放、谜语竞猜等,都是很好的手段,可根据不同的学段、具体文本选用不同的策略。

2. 精读文本,挖掘文化

文化自信的树立,首先需要教师精读教材文本,深入挖掘可以渗透的文化知识点,在传承课本固有传统知识的同时,设计有价值的学习任务或活动,做到自然渗透。例如在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课文的时候,可以挖掘不为学生所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传统习俗等。如在教学古诗《寒食》时,从学生熟悉的清明节引入,播放介绍寒食节的微课视频,了解介子推是个忠孝两全的人。通过抓住注释“御柳”“传蜡烛”学生能够说出“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的大致意思,教师进一步通过补充课外资料,介绍中国古代“折柳插门、传赐新火”的传统习俗。又如在教学有关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课文时,教师则要旗帜鲜明地强调“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 读写结合,拓展巩固

阅读和写作作为语文学习的两大重要部分,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依照新课标的理念,在培育文化自信的教学时,首先,依靠阅读帮助学生积累阅读方法 , 熟悉阅读内容,培养阅读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语言文字的热爱。然后,透过阅读内容,在思辨交流过程中,体悟优秀的传统文化或精神内核。最后,以文质兼美的教材课文为范本,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创意表达方式,进一步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坚定文化自信: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趋势

1. 三种文化的主题整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一脉相承,延续发展,不断升华,在教学中可以做主题整合。在六年级下册新增的综合性学习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如《毛主席在花山》《十里长街送总理》《飞夺泸定桥》《狱中联欢》《伟大的友谊》《囚歌》《春天的故事》,加上第四单元的课文《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可以说囊括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笔者尝试用阅读记录卡的形式,让学生把 3 篇课文和 7 篇阅读材料做一次整合学习,并把自己的阅读方法、印象深刻的人物描写、体会到的人物思想感情进行摘抄和记录,然后举办班级读书会进行全班交流,在全班同学的思维碰撞中,对改革开放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根植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红色基因。

2. 相同主题不同文体的整合

综观统编教材,可以提炼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主题,单元的编排本身就是相对统一的主题。相同主题不同文体的整合,有助于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感受文体特点,深化对主题认识,增加语言和文化储备。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材中本来安排了记叙文《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叙事散文《父爱之舟》,再补充课外诗歌两首《如山的父爱》《纸船——寄母亲》和小古文《孟母三迁》深化对父母之爱的感知。

3. 不同学科的多维整合

立足语文学科本位,向其他学科进行多维渗透,进行学科间有效整合,是丰富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首先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教学资源的联动,激发学生情感。如笔者所在学校以“红军长征”为主题,在语文、道德与法治、体育学科领域尝试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习吟诵毛主席的词《七律·长征》感悟红军长征的精神,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了解长征路线及背后的故事;在体育课上,通过长征情境化创设,实现运动技巧的习得,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 课内熏陶与课外体验的整合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树立文化自信不能局限于语文课堂和学校生活,更要创设课内熏陶与课外体验相整合的实践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既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又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呢?笔者认为作为文化知识输出者——老师,应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课下需与学生多进行知识交流互动。通过讲座或者组织各种形式比赛,如书法、古诗词朗诵等,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还可以设计课外主题活动,例如访问革命英雄、劳动模范等,听讲英雄故事,举办朗诵会、编写小报等,积极参与社区、学校文化生活。其次,从知识接收者——学生来看,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悟性和积极性不尽相同,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如学习《石灰吟》后,可开展假期走读于谦祠的活动,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后布置观赏《长津湖》撰写影评。(作者单位:邹鄂生 杭州市东城第二实验学校;蒋 婕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