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考衔接不能只重“形”而不重“神”
2023/8/8 17:24:43 阅读:79 发布者:
做教考衔接不能只重“形”而不重“神”
前几天,与一个老师在探讨在一轮复习的时候如何做教考衔接的时候,老师跟我说,他打算把教材上的写作任务再整体过一遍,我问为何?老师回答道,乔老师您看,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中第三单元要求写人物短评:
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
而今年新高考一卷果不其然就考了短评,只不过考的是写文学短评: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因此,我打算把教材上的写作任务整体练一遍,让学生都写一写,这样,学生在考试的时候,看见“短评”也就不会抓瞎了。乔老师,你觉得这样做行不行?
我说:这样做固然没问题。但是根据“短评”做教考衔接,抓住的只能说是“形”,而不是“神”。用王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游泳运动员天天在研究游泳池,而不是在研究怎么游泳”。就拿刚才这个点来说,如果让我做这道题的教考衔接,我做的重点,也绝不会在“短评”上,因为“短评”很好写,无非就是写一个短一点的评价,这就是王涛老师说的“游泳池”,其实只是一种文学形式罢了,我们天天点评这个,打分那个,在互联网上给人各种好评、差评,所以“短评”绝对不难写。
那么难写的是什么?难写的反而是前面“文学”二字,让学生做专业的“文学”评价,这个是难的。因此,如果让我做这道题的教考衔接,就拿教材上的写作任务来做,着力点反而会放在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第一单元“写鉴赏文章”这一任务上:
选择本单元所学的一首诗歌,或拓展阅读下面所列古代诗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欣赏获得的审美体验。
这个任务,从形式上看,看似指向诗歌,但实际上,明眼的老师,应该越过诗歌这一形式上的“游泳池”,看到“游泳池”里的“水”,无非是一种广义上的文学,而今年新高考一卷的小说这道题,甲组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是从构思的角度出发进行文学鉴赏,而乙组的关键词:河流,则是从意象的角度出发进行。而构思和意象,正是任务提示的鉴赏角度。
也就是说,这道题明是在考短评,暗则是在考鉴赏,我们要复习,当然不是说完全弃“短评”而不顾,而是要在“明”之后看到更为本质的“暗”,“形”之后察觉更为真实的“神”,这才是教考衔接的真意所在。
因此,借用散文的术语来说的话,“教考衔接”的真意,应该是“形散而神聚”“形异而神似”,说形异,是指指考试内容无须照搬教材(而且考试内容一定不会照搬教材),而说神似,则是指考试内容应该完全体现教育、教学的旨要,也就是说,诗歌的教材知识点可能会放在小说中去考,而文言文的教材知识点也可能在语用的地方出现,“神”不拘泥与“形”,而“形”也不控制“神”,这才是新一轮教改的真精神。
而想着考了“短评”就复习“短评”,考了“申论”就复习“申论”这般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那只能说是在通过研究游泳池去提高游泳成绩,到头来,只会变成修建游泳池的专家,却不能变成一个真正善泳的健儿,在真实的高考海洋里,“以不变应万变”,去笑傲,去驰骋。
转自:“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