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晋诺工作室 ,作者孙晋诺
2023年全国甲卷选用了巴金的一篇随笔,该如何解读随笔?命题者究竟在用什么考查学生的解读能力?或者说,解读能力的标志是什么?
其实,不论是随笔,还是小说,抛开外在的形式,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的阅读原理是一致的。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文要一句一句地读,读通语句本身的结构,读明语句间的逻辑关联,读透文本元素间的关系,也就算是读通了文本;而考试,也无非是在这些方面命题,尤其是现在命题水平还处在较保守的状态之时。
选文第一段交待事情起因,暗示了一点情感倾向,即“天气很热,但我并不觉得寂寞”;提示下文即将展开“不觉得寂寞”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第二段: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这一脉络极为清晰,没有阅读难度;主要看这段的内容。
这里有一个特殊的语境:作者坐在火车上欣赏景物,火车在运动,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然就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巴金先生是这样表述的:
那样茂盛的绿树,那一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
如何阅读这段景物描写?
首先,它采用高处俯视、景象罗列的方式展开,给人的感受是不断的更迭交替,尤其是“一块一块”“一堆一堆”,甚至会给读者一种速度感,这正是在列车上赏景的真实体验。当我们借着文字感受到了写作者的感受的时候,我们才能读懂文字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
其次,我们要注意这个语段主旨的核心词“迷人的力量”,其迷人的表现就是这种树、土、田、屋的不间断闪现,只因为它们奇妙的变化视觉感,所以才“迷人”。
能否读懂这特殊的言说方式,当然可以作为检测的内容,命题者确实在这里设了考查点: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显然,这个选项的表述是正确的。
第三段是核心故事的开端。交待火车搭轮渡的相关情况,属于较简单的叙事。不过其中有一句话比较重要,那就是“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是对这段铁路的一个定性评价,所有这样的定性评价,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需要前后文语意的支撑的,也就是说,所有定性的结论式的表述都不可孤立地理解它。
命题者也关注到了这里:
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
我们来看这个选项,所谓“风景优美”,照应了上文那段风景描写,“机械的诗意”对应的是下内容,判断这个选项没有难度,但给我们的启示非常深刻:要具有文本整体观,一个词语的气息在整篇文本里游荡,如人体的脉络,暗伏于血肉之中,可见可感。
从第四段到第十段是叙事的主体。主要写“机械的诗意”。
应该如何读这部分内容呢?
第五段是写轮船上工人劳动的情景,这些情景写得非常简单,是简笔画式的。比如轮船上的工人人数是大约的,工人劳动是随机式的,工人形象举例式的,作者并没有用力于这段叙事,为什么呢?一方面,他确实只看到了这些情景,另一方面,他的写作点更在“诗”上,这里的叙事,只是为了他的抒情议论作引导而已。
第六段,立即转入了写作的核心: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注意,这句话表明了写作的内容与方式。写作的内容指向工人,具体的说是“工人昂头自如的神情”,写作的落点是“我”的“感动”。因此,这个独句的语段,在给文章定向定调。
第七段开始展开“我”对工人情怀的写作。
单纯从文字看,这段文字写得没有水平,前两句的背景,与后文的“雄姿”并不谐和;关键词“雄姿”的出现,也比较突兀,只能说,从“火车趴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里看出工人的智慧与力量,也就是工人控制了这些机械的力量就是一种“雄姿”。
文字好不好,不是考试命题的关键,命题的关键是这里出现了一个关键词“雄姿”,表达出了作者对工人的感情以及工人与机械的关系,考试阅读不是评判其高低,而是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关键点在哪里。
第八段,作者的感情由“雄姿”而转向个人的感受。第一种感受就是“羡慕”,第二种是“诗情”。“羡慕”是个人的,“诗情”是工人的。文章沿着“诗情”展开。
“诗情”的内涵,指向—“机械的”“动人的力量”;为了表述清楚这个动人的力量的内涵,下一段引入一般人对诗的解读:
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r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
注意这段文字的表述逻辑,“一般人以为只有……”包含的逻辑前提是“月夜”“青山”“绿水”“爱情”确实是诗的材料,诗人可以是感伤的人,但作者用了一个转折,强调诗不应该仅仅是这些题材,诗人也不应该仅仅是感伤的人,还应该能够创造喜悦、散布生命。为这里要读懂这个语境的特殊性,即,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有意使用了“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这样的表述,好像是对前文的全部否定,其实并非如此,作者只是为了强调他们对诗的理解的狭窄、不够全面。这是语境的意义的准确解读,非常重要,请看命题者的设计:
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 “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选项误读了原文的表达逻辑,把作者对诗意内涵的拓展性理解强加为作为陪衬性材料的原因依据,这种前后逻辑颠倒的错误设置是命题者常用的思维路径。
回到原文的思路上来,那么“创造的喜悦”“散布生命”在机械上是如何体现的呢?作者又单独用一段阐释:机械运动的优雅、创造的完备。这一段的表述有些凌乱,语义层次不清晰,大致的表达方向是明确的。
注意,下面的行文角度发生了变化,本来围绕着诗情展开,展开的是“我”对机械的诗的理解;可是到了下一段转向工人,从工人的视角来感受,模拟工人面对这些有力量的机械的运动与创造也应该充满诗意。
这样,从两个维度上阐释了工人与机械共同谱写了机械的有力量的诗篇。
这一部分是整篇随笔的主体部分,是写作者的思想所在,当然也应当是命题者最为关注的地方。
请看:8.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6 分)
从题目的表述看,“机械的诗”与“工人”的内在联系,指向非常清楚准确。我们如何理解这个“内在联系”呢?
一切问题皆需回归文本,从上文的分析可知,“机械的诗”是工人创造、控制的结果。比如,那列伏在那里的火车;管理机械、指挥轮船等工人的活动,都是工人创造、控制的具体表现,因此,机械的诗的作者应该是工人。
另外,转换视角与工人的视角感受这些机械的力量,面对机械的诗,工人内心也产生了诗意,也就是说机械的诗不仅被巴金这个观赏者体验到了,更会被这些机械的诗的创造者感受到、体验到,成就了他们自己的诗意人生。
如果能理解到这两个层面,答案应该摆在眼前了。
笔者试答为:
1.“机械的诗”,是工人创造、生产、控制机械的结果,因而,工人是“机械的诗”的作者。
2.机械的诗的力量也使工人展现出“昂头自如”充满诗意的“雄姿”。
至于最后一段,属于非常正常的联想式拓展,即在这个渡船上看到了机械的诗,于是就想到了与之类似的机械的诗。那么,如果纯粹是重复,那也没这个必要,关键是我们要看到,在这个联想的语段里,作者又突出了什么?
前半段是叙事,叙述了在上海看到的建楼打木桩的情景;后半段是表达见解,主要就是这句话: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是诗的感情。简单地说是机械创造的奇迹带给人的喜悦就是诗。显然,这句话是对全文内涵的凝练提升,这是理解的核心。
当然,由此及彼,随文转换,更符合随笔的自由性。
命题者当然也关注到了这里:
9.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依照上文分析,可以组织答案如下:
1.转到上海的生活见闻,用联想的方式拓展了写作范围,表明这种机械的诗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2.凝聚了全文的内涵,即机械创造的奇迹带给人的喜悦就是诗,使文章收束有力。
3.符合随笔文体特征,转换自如,文笔灵动,增加阅读趣味。
实事求是地讲,巴金先生的这篇随笔,也确实是一篇随笔,随手写就的一篇小文章,并没有精心设计、用心琢磨,顺手写来而已,因而,文章的用语、内部的逻辑层次等都稍显粗糙,用来命制高考题,也就只是一种命题工具而已。
而命题理念与思路仍然处在机械的文章学解读的水平上,尤其是像第9题这样的题目对于提升阅读素养没有什么真正的帮助,也只是一种考试命题的固化思维者的工具而已。
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晋诺工作室
转自:“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