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小知识】巴纳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023/8/8 11:20:18 阅读:111 发布者: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请允许我猜一下你的性格。
素未谋面的你应该是一个有上进心、有责任感的人。在工作上,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在生活上,待人热情、喜欢独立思考。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我是不是说的很准啊?
其实,这就是“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能够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巴纳姆效应”在校园生活中也比较常见。比如:学生比较迷恋的星座预测,就是用广泛、含糊、模棱两可的形容词让学生错误的认为星座预测能够预言他的生活、性格。
“巴纳姆效应”可以作为“算命大师”的骗钱工具,也可以作为教师开启学生心门的“药引子”。
青春期的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还不够成熟,性格上变得敏感多疑,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想法很多但不愿意表露在外,总认为家长和老师不了解他们,自然不愿意和家长、老师交流。
该如何开启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内心呢?这时,我们不妨试一试“巴纳姆效应”。
当学生考试失利需要老师安慰时,我们可以说:“平时,你挺好学的呀。上课听课状态不错,写作业的时候也比较认真。这次考试失利肯定有原因···”
当学生情绪低落需要老师鼓励时,我们可以说:“同学们都说你是一个阳光、自信的大男孩,经常给身边的同学带来正能量。为什么这次情绪这么低落啊···”
举了这两个例子,大家可能发现了我们所说的那几句话可以说是“废话”。因为这几句放在小李身上合适、放在小王身上合适,有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思。这几句话看似无关痛痒,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但它能迅速拉近师生关系。这些笼统、空洞又模棱两可的言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理解他的。当学生感觉到自己被理解的时候,他就会慢慢放下内心的戒备、从而吐露心声。
所以,当学生认为你不能理解他的时候,你不妨试一试“巴纳姆效应”吧!
转自:“班主任攻略”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