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小知识】牢骚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023/8/8 11:19:52 阅读:82 发布者:
哈佛大学心理系的梅约教授组织过一个“谈话试验”。具体做法就是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而且规定在谈话过程中,专家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与此同时,专家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后来,梅约教授通过“谈话试验”总结到: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得多-----这就是著名的“牢骚效应”。
牢骚效应,实际上讲的就是“堵”与“疏”的问题。很多老师习惯了“一言堂”,总觉得在班级就应该自己说了算,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不允许学生有异议···这样的老师,听不得学生的牢骚抱怨,一旦发现就给学生扣上叛逆、不听话的帽子。学生的不满情绪无法宣泄出来,就会导致班级死气沉沉,犹如死水一潭,慢慢就形成了无声的抗议。一旦爆发,就会矛盾激化,根本没有缓冲期。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高压管理下的班级,平时没有问题,一旦出现就是大问题”。
学生牢骚、吐槽、抱怨,真是的叛逆、不听话吗?其实,发牢骚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引起学生牢骚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学生自身出现了问题。比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改错,有些学生就会发牢骚,他认为只要听课状态好就行,预习、改错根本没必要。这些牢骚的产生就是由于学生对课前预习、课后改错的认识不到位造成的,这也提醒我们要给学生做好必要的解释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二是老师方面出现了问题。比如: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多学一会儿,故意压缩学生的吃饭时间,由此学生怨声载道。这种牢骚就是由老师引起的。当老师听到这类牢骚时,要勇于自省、及时作出调整。
让学生发牢骚就是为了学生能把内心的负面情绪宣泄出来、把心里的想法吐露出来。我们可以据此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自身的不足。解决了这些需求和不足,就有助于班级的长远、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给学生发牢骚的权利和平台,让学生把不满情绪及时宣泄出来。
只讲理论、不讲实操的文章都是耍流氓。再写几个小方法帮助你及时了解学生的牢骚:1、班级定期组织“吐槽大会”,让学生畅所欲言。2、在教室的侧墙安放班级信箱,引导学生把意见或建议放入其中。3、在教室的角落放置“负面情绪”垃圾筐,引导学生把坏情绪写到纸上扔入其中。
总之,想让牢骚效应发挥作用,作为老师一定要有胸襟、有肚量去听取学生的牢骚抱怨,更要有智慧、有能力去解决学生的牢骚抱怨。
转自:“班主任攻略”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