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班主任必知的12个管理意识(一)
2023/8/8 11:13:09 阅读:85 发布者:
本文受启发于微信公众号“校长派”,所刊登的一篇文章《校长必知的12个管理意识》。
读完《校长必知的12个管理意识》,我发现这些都能套用到班级管理上。所以,我从班主任视角再去解读这12个管理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也能体会到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班级。班级现状和学生风貌,基本就是班主任管理意识的外在体现。
班主任的管理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意识
发展意识的本质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班主任的发展意识,不仅要体现在班级整体发展上,还要体现在学生个体培养上。这就要求班主任应该有自己清晰的带班思路,要对班级的未来进行长远思考,对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进行准确定位。
现在,我的学生、我的班级是什么样子?一个月之后,应该变成什么样子?一年之后,又该是什么样子?教育教学工作,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要求我们带着教育思想、理念,去改变、影响我们的学生、班级。
二、法治意识
纪律是班级管理的保障。
很多班主任不注重班级的纪律建设,管理理念还停留在“人治”阶段——处理与否,看人情;处理力度,看心情。这样的班级,没有明显的规章制度,发展到中后期必然要走向混乱。
法治意识,就是要给学生培养纪律红线意识。班主任要明确告诉学生,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鼓励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只有把班级纪律给学生讲明白、讲清楚、讲到学生心里,学生才能更好地遵循,班主任才能从处理违纪问题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小提醒:班级制度建设时,要注意人性化和制度化相结合。
随着纪律意识深入人心、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班级会逐渐走向自治。
三、质量意识
同优质高效是企业的命脉一样,教育教学质量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成人、成材、成栋梁。孩子进步与否,也是家长衡量老师育人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这也要求班主任对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主要抓常规;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主要抓成绩。
总之,班主任要想尽办法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四、研究意识
班主任要有班本研究(以班级为母本研究)的意识,多去研究班级问题背后的成因,不能只有就事论事的解决意识。
举个小例子:班级的学生经常迟到。我们处理问题时,不要只把目光停留在问题表面,而是要主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生迟到是个体行为问题?还是班级系统问题(在班级没有纪律培训、班级纪律委员形同虚设等)?需要制定哪些措施或建立哪些制度来避免类似事情发生。
班主任在处理班级问题时,要习惯以班级问题、琐事作为研究切入口,多分析、多思考,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意识。
转自:“班主任攻略”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