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提升课】教师与学生“气场不和”怎么办?
2023/8/8 10:51:48 阅读:59 发布者:
本期主要内容
《教师与学生“气场不和”怎么办?》节选
当我们用同样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去面对不同的学生时,经常会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很多时候,这并不是方法和手段的问题,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气场不合”的缘故。
作为一名教育者,当发现自己的教育行为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育成果时,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有人开始反思自己,“这样的做法有风险,下次还是算了,中规中矩,安全第一。”有人把矛头指向学生,“真是好心当成驴肝肺!教了那么多年的书,从来都没遇到这样的学生。”可若只是如此,不合的双方依然不合,久而久之,整个班级的气氛都会受到影响。
如果我们愿意再多想几步呢?所谓的“气场不合”,有许多具体表现——关系不佳、脾性不对、观点不同……建立一段良好关系当然重要,但需要点滴经营,绝非一日之功。气质类型先天确定、脾气性格自小养成,想让一个“暴脾气”变成一个“慢性子”,实在比让一个“暴脾气”与“慢性子”成为好朋友更加困难。
相较之下,若要调整气场,最容易做出改变的恐怕还是“沟通观点、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也许可以先迈出几步——
第一步:欣然接纳
作为专业的教育者,其实应该做好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与自己的预期不一致的心理准备。面对同样的教育行为,不同的学生完全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即时感受。例如,面对一个上课“手持教鞭”的老师,有人会觉得,“这老师好可爱,明明不会真动手,却总在那里瞎比划。”有人会觉得,“这老师真负责,始终关注我们的学习状态,用这样的方式给我们持续的压力。”有人会觉得,“这老师好凶,整天虎视眈眈,老想找茬……”
唯有承认学生产生各种感受的合理性,我们才有可能试着去理解这种种感受背后的原因。一个孩子总把你的好心当成恶意,是不是因为他从前看到过太多的恶意?一个学生心安理得地享用着他人的照顾却不知感激,是不是因为从小就一直被呵护,从未有过付出的体验?理解,并不代表认同。但若连理解都做不到,就不可能主动做进一步的沟通。
《有话好好说——家长该如何和孩子沟通》节选
表扬孩子时,宜用“陈述事实+表达感受+正向肯定”沟通结构方式
每个孩子都希望从父母那儿得到赏识和赞扬。表扬是良好亲子关系必不可少的“润滑剂”。在表扬时如果能运用得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增值效果。
“陈述事实”,指家长把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孩子的情况实事求是地表达出来,只说事情本身,不掺杂个人情绪。这样可以让孩子“情景复现”,再一次体验当时快乐的情景。
“表达感受”,指父母向孩子陈述自己知道这件事时的情绪体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孩子清楚父母因为这件事,快乐着他(她)的快乐,孩子也会强化类似事件的复现。
“正向肯定”是此种结构方式的关键,是给孩子的事情定性,是孩子今后回忆起来能够获得的最强印记。
安慰孩子时,宜用“解义+反应感受+引导”沟通结构方式
孩子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处在一个向成人逐渐接近的特定过渡期,是一个未来定向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社会化问题的困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要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为孩子排忧解难,指明成长的方向,增强孩子独立抵抗“生活风雨”的能力。
“解义”,指家长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经验,将孩子遭遇的问题或陈述的情况,简明扼要地说出,以求得孩子的证实。解义的语言要清晰明辨,以孩子能接受的信息能力为基础,让孩子听懂。
“反应感受”,指家长根据孩子的语言或者是孩子眼神、动作、表情等的体态语所获悉的孩子当时的情绪体验。反应感受要真实可信,忌夸大其词、言不由衷。
“引导”,指家长根据孩子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建议要合乎当时孩子的心理处境,能被孩子接纳为宜,让孩子觉得父母就是他(她)的避风港湾,是他(她)最可靠的人。
转自:“班主任攻略”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