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提升课】如何科学、智慧、有教育味道地批评学生?
2023/8/8 10:49:40 阅读:68 发布者:
本期主要内容
《如何批评,孩子才愿意听?》内容节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让学生在老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作为班主任,当遇到学生犯错误时,要用客观的引导替代主观理解的批评。
“严厉”不是一味地让孩子认错,而是应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问题;更不是打消孩子的自信心,而是教孩子如何面对、解决自己的问题。
倾听内心,尊重看法。
首先,不要只停留孩子犯的错误上,可以尝试用一种“不在乎错误”的姿态倾听孩子对于事情的描述。
其次,听听他对此件事情的看法和问题的理解。
最后,班主任可以客观看待发生的问题,不怒吼、不谴责,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内心,再去引导孩子重新认识问题,用引导的教育唤醒自己,批评错误的现象而不是针对本人。
批评是表达善意,而不是指责;批评是有效引导,而不是放弃。
建立信任,唤醒成长。
批评的目的不是让犯错的学生认输,而是通过和谐的沟通建立起师生信任的关系,用换位思考去理解犯错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才不会因为我们的批评而让孩子内心受到伤害。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做根基,善意的批评,不会让孩子的内心失去希望,丧失信心,相反,批评必须让孩子看到希望。在交流中,可能也会捕捉到孩子值得肯定的一面,要及时给予肯定。
善意批评,传递能量。我们应积极为学生搭建进步的台阶,用善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错误。主要还是要关注学生对待错误的态度,批评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最好的唤醒教育。其实,有些问题已经是孩子根深蒂固的习惯,但我们批评教育孩子的引导方式可能会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引导孩子先弱化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长处,传递正能量弥补错误。
批评,并不是老师治愈孩子们的唯一良药。我们更应该用耐心、热情唤醒学生,再添一点点信心,引导孩子坚持思考、自省,也许批评才会点亮人生。
《学生乐于接受的八种批评方式》内容节选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为人师长者,难免会经常给“患者”开出“批评”这剂良药,但如何让“患者”口服心服,怎样才能使忠言由“逆耳”变为“顺耳”,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达到预期效果呢?在此,分享一些真实的体会和想法。
间接提醒式的批评
有的教师在劝告学生时也注意了表扬,但习惯在后面来一个明显的转折——“但是”。
比如说:“你最近进步较快,但是,你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认真复习。”结果,不仅劝告没有奏效,而且前面的表扬也被学生认为是虚情假意。
如果教师以间接提醒代替直接批评,委婉表示对学生的要求,比如说:“你最近进步较快,如果你能进一步抓好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两个环节,相信你的学习成绩会提高得更快。”这样,学生会更乐于接受。
围魏救赵式的批评
对于学生的缺点,教师可以不作正面批评,而是通过表扬其他同学来进行对比鼓励。
如:一位学生作业潦草,令其重做,也依然如故。
这时,教师找了一本字迹工整的作业给他,并对他说:“你看这本作业写得多好啊!你只要认真,我相信也能写得这样好。”自此以后,该生作业潦草的毛病居然得到了克服。
因人而异、声东击西式的批评
批评学生,有针对个别的,有针对全班的;有公开的、有秘密的,或大或小、或隐或显,都应因学生的个性差异、因学生犯错误时的心理而异,因学生过错的程度而异,因学生改过的积极性而异。
现身说法式的批评
其实,我们老师若能大胆亮出自己的底牌,多一些现身说法,多一些换位理解,遇事冷静一点,说话的语气友善一点,或许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更易唤醒学生改正错误的勇气。
转自:“班主任攻略”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