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难文”
笔者认为“难文”大体有这样几种情况:
其一,时代距离远。统编教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这些课文的创作时代距离学生所处的时代比较远,故事内容理解起来有难度,需要背景资料的支持及教师的巧妙引导。
其二,主旨难理解。有些课文表达的主旨比较深刻,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与阅读能力,会给学生的阅读造成困难,需要教师针对教学目标适度取舍、巧妙引导,给学生发展的空间与时间。
其三,表达难揣摩。有些课文,意思不难理解,但其表达特点及表达效果学生很难看透、悟透。
其四,思维有挑战。有些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文中蕴含的生活态度学生是不易觉察的,对学生的阅读思维有一定的挑战。
其五,兴趣难激发。有的课文(如《青蛙写诗》)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蕴含着巧妙的想象,但有些学生不感兴趣,认为这种儿童诗情节太简单。要想让学生感悟到作品中巧妙的想象并读出诗歌的情趣,需要教师富有智慧地教。
其六,要素难落实。如二(下)的《小马过河》是一篇老课文,但课后练习题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是针对本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安排的。教师不要一看“老文”就走“老路”,要认真分析课后练习题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巧设教学过程,使语文要素真正得到落实。
二、“难文”巧教的教学策略
(一)一条主线。
统编教材将语文素养的基本因素(如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课后练习题中。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为主线,体现要素落实的过程和梯度,达到一课一得。
如二(下)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提示讲故事。《小毛虫》课文比较长,学生不易发现故事中各部分的层次结构,从而很难把故事讲完整、讲清楚。为了突破难点,落实语文要素,笔者在课始就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读故事、讲故事,还要评选我们班的故事大王,参加全年级的讲故事大赛。提出这个任务后,笔者先引导学生梳理讲故事的方法,树立策略意识,引导迁移,体现对学生元认知的关注。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梳理出很多讲故事的方法(如借助图画,借助关键词,借助提示,多读,等等),还自主提出了评选故事大王的标准。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围绕“讲故事”开展学习活动。(1)复现词语,联想故事。这一环节把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完成低年级的常规教学任务。(2)熟读课文,构建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初步构建提示“小毛虫→茧→蝴蝶”,为把故事讲完整奠定基础。(3)角色扮演,想象故事。这一环节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融合,有利于学生把握故事的主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4)化整为零,分段讲述。把整个故事分成三部分,引导学生练习讲述。这一设计突破了故事长、不好讲的难点,分步达成目标。(5)梳理顺序,讲述清楚。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发现故事是按照“所见—所思—所作”的顺序叙述的,按照这样的顺序,就能够把故事讲清楚。(6)提炼词语,丰富提示。教材给出了讲故事的提示,但仅凭这个提示学生很难把故事讲好,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丰富提示,摘录能帮助自己讲好故事的关键词填写在提示上,还要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些词语,应该填写在提示的什么地方。综合运用方法既突破了讲故事在语言表达上的难点,也训练了思维,同时巧妙地落实了书写任务。(7)展开想象,个性表达。这是对前面各项工作成果的检验和展示。(8)合作展示,自主评价。学生自主制定评价标准,选择展示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自己完整地讲故事,也可以和伙伴合作讲故事或演故事。可以看出,整节课就是以借助提示讲故事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的,巧妙地突破了难点,使学生有所得。
(二)两个统一。
1. 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相统一。
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自然地渗透人文主题。如一(上)《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想象,语文要素是认识标点符号,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读好标点符号的停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既要感受到作者巧妙的想象,还要读出诗歌的趣味,提升自己的想象能力。聚焦这首小诗,有三处能够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淅沥沥”“沙啦啦”这两个拟声词可使学生头脑中浮现一幅美丽的雨景图;诗歌第2~4小节中,小伙伴与青蛙的对话,可使学生将具体事物与标点符号建立联系,感受到作者丰富而巧妙的想象;诗歌最后一节,作者只写了“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青蛙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这是引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想象、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好素材。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到青蛙的诗中找一找小伙伴都在什么地方,把标点符号圈出来,然后去掉标点符号读一读,加上标点符号再读一读。学生通过对比读感受到:在标点符号的帮助下,小诗读起来更有节奏、更有韵律了;省略号的加入,让人感到小诗还在继续。笔者再引导学生联系荷塘美丽的环境、青蛙欢快的心情以及青蛙与小伙伴的情谊等展开想象,说说诗中写了什么。学生的思维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有的说:“高兴,高兴,真高兴。开心,开心,好开心……”有的说:“谢谢,谢谢,谢谢你。伙伴,伙伴,好伙伴……”还有的说:“小雨,小雨,淅沥沥。小雨,小雨,沙啦啦……”笔者继续引导:“你们看!淘气的小伙伴移动了位置,你们再读读,猜猜青蛙的诗里写了什么。”学生的兴趣更浓了。有的说:“嗨,好朋友,谢谢你。来,好伙伴,一起玩。”有的说:“哇,下雨了,好凉快。啊,池塘里,真美丽。”圈出标点、去掉标点、加上标点、移动标点四步教学既渗透了人文主题,又落实了语文要素。
2. 教师的教路与学生的学路相统一。
教师不能单纯地从教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还要从学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促进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要遵循学生学的规律,对学生的学有启迪,便于学生掌握学的方法和规律。如《寒号鸟》是二(上)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初读之后,有教师就让学生画出描写冬天的句子,并说:“这些描写天气的句子对解决课后练习题‘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有帮助。”教师自认为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线索,这样的设计很高明,但初读之后就抓三个描写天气的句子,这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吗?画出描写冬天的句子,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画吗?描写天气的句子对解决课后练习题很有帮助,是学生感悟到的吗?教师的教路与学生的学路不统一,学生就会糊里糊涂地跟着教师东寻西找,丧失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反思,该教师改进了教学,引导学生聚焦“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这一关键问题,顺着时间的变化这一线索,通过朗读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找到它们在想法、做法和处境上的不同,探究原因。把作者的思路、学生的学路、教师的教路统一起来,并在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回顾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真正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三)两个转化。
语文要素提示了单元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将课后练习题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活动。做好两个转化,才能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变化,但课后练习题和阅读提示大有不同:老教材更加突出人文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探究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而统编教材中本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教师要“穿老鞋走新路”,让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在解决核心问题中发现表示动作的词语→通过观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动词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运用比较体会动词运用的巧妙与准确→结合课外资料学习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四)三个转变。
1. 由重内容分析转变为重情境创设。
通过创设好的情境,把语文要素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关联。如六(下)第10课《古诗三首》,单元语文要素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始,教师说:“我在网上常常看到很多有意思的设想,比如李白也有微信,他把李贺、于谦、郑燮等拉进一个微信群里。李贺说:‘我写的是马。’”立即有学生代表于谦说:“我写的是石灰。”教师继续引导:“李贺接着发言:‘我写的是马,又不是马。’他写的不是马,是什么呢?”有学生说:“是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教师继续启发:“提到建功立业,你想到了《马诗》中的哪句诗?”教师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创设有趣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既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又提升了学生的关联思维。
2. 由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
单元语文要素是目标而不是内容,因此教师要思考学生怎样达成目标,达成目标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如二(上)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体会出道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怎么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梳理,将思维可视化。以下是《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思路的梳理:
3. 由重统一答案转变为重个性创造。
如教学《小毛虫》一课,教师搭设了八级台阶,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在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语、丰富提示内容这个环节,教师认为应该提炼出表现文章中心的词语(如“尽心竭力”“耐心等待”)和表现故事主要内容的动词(如“抽丝”“纺织”“编织”“挣脱”“舞动”),但学生提取的关键词五花八门。教师一下子慌了神,认为得改变策略,给学生提供关键词,让他们摘录在提示框架中。两种策略相比较,后者好驾驭,但前者中,学生深入思考、筛选提炼、自圆其说的过程才是深度思维的过程。只有俯下身子聆听学生的想法,使思维可视化,才能展现出师生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难文”巧教,检验教师的教育理念,挑战教师的教学智慧,激发教师常教常新的教育追求。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一定能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声明:本文刊发于《小学教学》(语文版)2022年第10期
转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