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画写作文,是低段、中段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图文转化,即让学生经历由图到文的转化过程,是学生学习看图画写作文的关键。一直以来,研究看图画写作文教学的教师并不少,策略也很多,但许多研究站在教师教的层面,研究成果多为模式化的策略,很少有教师基于学生图文转化的真实写作困境,进行有针对性的习作教学指导。如何突破学生图文转化的瓶颈?不妨顺学而教。
一、图文转化的瓶颈
图文转化,意思是让学生看图后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的内容说清楚。那么,学生会看图吗?看图后能表达清楚吗?学生在图文转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1. 缺乏看图策略。
学生面对一幅图时,教师经常会这样问:同学们,图中画了什么?学生的发言往往是看到哪里说哪里,教师也会习惯性地鼓励学生多说。如果作为信息采集,这自然没有问题,然而作为指导学生个体观察一幅图,学生并没有掌握观察图画的方法。一幅图中往往会有很多信息,到底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哪些内容应该重点介绍,哪些内容只是作为背景,学生没有这样的概念。由于缺乏看图策略,学生的观察是无序的,发言也是零散的。
2. 语言表达有障碍。
学生在图文转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呢?一是言不及义。学生看画面需要靠视觉,大脑将视觉表象迅速与生活经验进行匹配,进而在头脑中感知画面的内容与意义。然而,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则需要由意义到语言的二次转化。小学生受生活经验和大脑发育水平的限制,言不及义便成为普遍现象。他们看到一幅画后往往只能简单、模糊地概述,而不能围绕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二是言之无序。不会看图,必然导致表达顺序错乱。学生满眼是画面的内容,不知道究竟从何说起,往往是东一句西一句,或者前一句与后一句之间没有联系,出现逻辑混乱。可见,要想把画面的内容有序地表达清楚,对多数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图文转化的指导策略
课标将小学阶段的作文称为习作。“习”字的本义是小鸟不断练飞,引申义为反复实践。习作教学指导,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习作的技能。顺学而教,是依据学情给予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看图画写作文,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学情,在学生学习的困难处、能力的增长点进行言语实践,这样的教学才有意义。
1. 指导学生习得看图策略。
观察一幅图是有策略的。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应该先让学生成为发现者,让学生自己看,自己说,然后在交流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点拨。教师点拨的重点是:
(1)把握主次。
观察一幅图,先要确定画面的主体是人物、动物,还是风景。找到了画面的主体,再观察周边还有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是补充了画面的背景,还是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其他角色?初期指导学生观察时,可以先让学生将画面的内容一一列出,以避免遗漏,然后确定画面的主体内容。等到学生具备了把握主次的能力后,就可以让学生自觉地先发现画面主体,再去观察局部。如三(下)习作《看图画,写一写》,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图画的能力,就可以让其自觉地捕捉画面的主体与局部信息。仔细看这幅图,会发现画面的正中部分是三个小朋友在放风筝,显然他们是画面的主体。找到了画面的主体,再看周边,就会发现画面还为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信息:远处有两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也在放风筝。看清画面的主次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主次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画面的主体是重点内容,其余部分是对主体的补充,起辅助作用。天上的风筝很多,说明有很多人在放风筝。从草地和蓝天、白云及小朋友的衣着,可以判断季节是春天。
(2)观察想象。
看一幅图,确定好主体后,只是知道了画面的大致内容,这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细节。细节更多地体现在画面的主体中。在画面的主体中,我们需要关注作者在绘画时特别交代的地方。比如《看图画,写一写》,我们就要关注三个小朋友放风筝时的衣着、表情,特别是他们的动作。这些细节能够透露出人物的身份、心情,观察这些细节,可以帮助学生走进故事的情节,感受人物的内心。通过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还要展开合理想象,想一想三个小朋友是如何放风筝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可能发生了什么故事。总之,看图要看得细致,想象要想得丰富。
2. 指导学生掌握表达策略。
学生学会看图后,要把大脑中感知的信息转化为文字,这时的表达多是口语化的、零散的、无序的。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及时引领,指导学生将其提升为规范的书面表达。
(1)让表达更准确。
看到图画,学生可以将画面内容大致表达出来。然而,这样的表达往往是零散的、不够准确的,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一种方法是换词法。一个学生说:“明明手臂一抬,亮亮拉着风筝线向前跑去。”其中的“抬”表述得不够准确。那么,可以换成什么词呢?这里就要鼓励多样化的表达,学生说出了“举”“扬”等更准确的词。另一种方法是换句法。一个学生说:“他们的风筝慢慢地飞起来了。”这句话太平淡了。还可以怎么说呢?“慢慢地,慢慢地,风筝飞起来了。”表达形式改变了一下,风筝上升的情境写出来了,读起来更有画面感。
(2)让表达更具体。
很多学生看图写作文的表述不够具体,我们往往会认为学生看图不认真或表达能力差,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学生对画面的内容缺少想象,而这种想象往往基于相关的生活经验。如果画面的内容学生事先经历过或了解过,就很容易产生联想;如果缺少这方面的认知,他们就很难走进画面,表述的难度自然就会加大。比如上述习作画面的内容是放风筝,试想一下:有放风筝经历的和没有放风筝经历的,在表述时对于放风筝时动作、技巧的把握和过程的想象是不是会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在教学指导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放风筝或让学生观看放风筝的视频,使学生对放风筝这项活动熟悉起来。最好在放风筝的时候教师进行一定的解说,讲解放风筝时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当风筝下滑或不稳定时如何解决?学生只有对放风筝有了了解并且拥有一些放风筝的技巧,看到画面时才能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才能想象出其中的多重画面、连续画面,在表达时才能更细致、更准确地描绘出当时的场面。
(3)让表达更有序。
观察图画时用的是眼睛和大脑,而写作文时用的是大脑和语言。学生看画面时往往满脑子都是画面,而书面表达时则需要有序地呈现出来。因此说什么,按照什么顺序说,自然也是需要教师适当点拨的。
(1)从表达视角关注表达顺序。
看到一幅图画,学生从什么角度介绍,这是图文转化时先要确定的问题。只有确定了叙述的视角,表达的顺序才能确定。在这里,我们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策略:
转化。这里的转化,是指学生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想象画面中的内容,将之转化为身边熟悉的场景或可以叙述的事情。就上述习作而言,学生可以依据画面的内容,写自己或身边朋友们放风筝的场景。这样一经过转化,学生就可以写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哪些人在放风筝,而且可以想象当时的环境,放风筝时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等等。
融入。所谓融入,就是把自己作为画面中的某一个角色,以“我”的身份来写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使描写的内容变得亲切可感。在上述习作中,学生可以把自己当作画面主体中的一个角色来写,比如,“我”可以是其中的小女孩,可以是举风筝的同学,也可以是拉线跑的同学,这样更容易写“自己”在放风筝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在画面中融入了自己,习作就变得有趣多了,写起来感受自然更真切,就更容易生动地写出画面的内容。
(2)以问题支架导引表达顺序。
针对低段、中段学生不容易厘清表达顺序的现状,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作为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支架。本次习作中,教材就设计了这样的内容:
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的动作分别是怎样的?可能说了哪些话?
这两个问题,一个指向观察的主体内容,一个指向观察与想象的细节。从表达的维度来看,则是提醒学生应该重点写什么内容,在写的时候如何把想象的内容有序地表达具体。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支架时,不要太过宏观,让学生无从入手;也不能过于微观,让学生的表达成了亦步亦趋回答教师的问题,最终并没有学会有序表达。
(3)在平时阅读中积累表达经验。
学生能够写出有序的习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已有的个人学习基础。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重点段落是怎样展开的。比如,有些总分式的段落结构,开始是总起句,接下来围绕总起句,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可以按照对比的方式展开,还可以按照原因和结果的方式展开。积累多了,学生在运用的时候,自然就会从语库中提取出比较合适的例子,进行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有序表达。
图文转化是一种语文知识,更是一种看图画写作文的关键能力。要顺学而教,在了解真实学情的基础上,顺着学生的已有观察经验和表达水平,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使图文转化的过程成为学生思维参与、言语实践、积累经验的过程。
看图画写作文,是学生学习习作、提高习作能力的有效方式。随着年级升高,可以写多幅画,甚至是写动态的画面(视频)。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各个阶段图文转化中的瓶颈,基于难点进行指导,这样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声明:本文刊发于《小学教学》(语文版)2021年第1期
转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