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师道】邱学华 | 我的数学教育观——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研究70年的感悟(上)

2023/8/8 8:58:39  阅读:84 发布者: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研究已7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8次课改我都亲自经历,3次参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进行了30多项教育实验研究,出版了300多本书,发表了800多篇文章。70年来,道路坎坷,当过小学教师、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教科所教研员,有幸的是我始终没有离开我所眷恋的小学数学,直到现在我已87岁,还坚持在教学第一线。

一、我的学生学情观

中国是有14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小学生就有1亿多。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也有边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是我们考虑一切教育问题的出发点。

面对1亿多612岁的小学生,我们必须谨言慎行,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任何重大决策,应该通过教育实验,做到逐步推广。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小学生负担过重,其原因比较复杂,既有教育问题,又有社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太多、太深、太难。

我以1992年颁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为基准,同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较,小学部分增加了五方面内容:(1)概率初步知识;(2)统计初步知识;(3)图形与位置的认识;(4)特殊解法的应用题;(5)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这五方面增加的内容,估计也得花100多课时。而以前的数学是每周6课时,现在是每周5课时,小学六年共计减少216课时。这样一增一减,就相差300多课时。此外,有的地区在数学课程标准之外搞拓展课程,还有的以弘扬数学文化的名义增加大量数学史资料。这对612岁的儿童来说,怎能受得了呢!何况许多内容到中学都要学习,何必提前到小学去为难小孩子呢!听说正在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已经关注到以上问题,这是一件好事。

从许多欧美国家的小学数学课程来看,内容较浅,要求也不高,三、四年级还在学百以内四则计算,可是终点(高中毕业)的数学程度比我国高。他们采用的是“前松后紧”的办法。而我们的做法恰恰相反,采用“前紧后松”的办法,导致小学数学内容太多、太难。特别是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造成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内容多而杂,使孩子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进入小学后,立即跳入了“苦海”。小学生年龄小,少学一点,学慢一点,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多学一点,学快一点,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我国“前紧后松”的做法,值得反思。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学生学习的规律。小学生年龄小,正是长身体、增智慧的黄金时期,所以学习的内容要少而精,要起步慢、步子小,给学生多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知道的常识。

二、我的课程教材观

我的课程教材观的核心是:中国的小学数学应该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走中国化的道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材体系。

7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走中国化道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已经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

1.乘法口诀(根据汉字特点总结出的乘法口诀,是世界上独有的)。

2.珠算(算盘的认识,还应增加珠算加、减法)。

3.加强口算,特别是二十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

4.按中国计数特点,把整数的认识和四则计算划分为二十以内、百以内、万以内、多位数等几个阶段。欧美的计数单位只有“千”,没有“万”。

5.先学小数,后学分数。因为儿童先接触小数,常用的也是小数,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先学小数有利。而欧美是先学分数,再学小数,因为从理论上讲,小数是十进分数,应在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小数。

6.根据数形结合的观点,把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编排小学数学教材。欧美大都以整数、分数、小数四则计算为主。

7.加强变式练习,把中国的经验用到教材中。变式练习,主要是为了防止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其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我国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始终解决不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无法适应各类地区小学生的需求。因为统一标准和要求致使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吃不饱,边远山区的学生吃不了。20世纪90年代,大纲和教材采用一部分较难的内容作为选学内容,有些难题打上*号。根据当地情况,选学的内容可以不学,打*号的题目可以不做,而且不作为考试内容,这种做法缓解了上述矛盾,可以参考。

三、我的教育哲学观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极其复杂的。它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问题。例如,教与学是一对矛盾,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会造成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分强调学生的作用,又会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讲与练是一对矛盾,教师讲多了,会侵占学生的练习时间,造成满堂灌;学生练多了,会影响教师讲解,造成题海战术。加强基础和创新教育是一对矛盾,过分强调基础训练,会抑制学生的创新精神;过分强调发展创新思维,又会削弱基础训练……

我认为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优势也有不足,不能强调了这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我们要把矛盾的双方结合起来,做到对立统一。这是教育哲学中的核心思想。

我们应该用辩证的哲学观点去分析和解决数学教育中的各类问题。下面举几个例子进行分析。

1: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以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现在有些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偏重过程,忽视结果。其实,结果与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没有过程,何来结果?没有结果,过程何用?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结果与过程哪个重要”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现行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句话把结果与过程的关系,阐述得非常明确透彻,特别是“同时”两字,用得特别恰切。

2:结果唯一性与结果开放性哪个重要?

同上例一样,这也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两个都重要。教学中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分辨什么情况下结果是唯一的,什么情况下结果是开放的。

过去,过分强调结果唯一性,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式,不利于学生处理复杂多变的数学问题。提倡开放题后,强调结果的开放性,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但是结果开放是有条件的,这一点必须十分注意。

有一个案例:“文具店里有一种铅笔盒,每个15元,带10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个?”这是一道有余数的除法题,大多数学生的计算结果是6个,可是有一个学生回答说:“最多可以买7个。”问他为什么,他说可以要求售货员打折。结果这个学生反而受到教师的赞赏,夸他聪明、思维灵活。

结果开放是有条件的,题目中并没有“可以要求售货员打折”这个条件。数学是严密性极强的科学,条件不能更改,也不能增添,应严格按照所给的条件进行合情推理,不能把所有的题目都当成开放题。如果从小不注意这个问题,随心所欲,造成学生思维混乱,会贻误孩子的一生。要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上面这道题后面可以增加一问:“你想什么办法,可以多买一些?”这样可以让学生分辨,什么情况下结果是唯一的,什么情况下结果是开放的。

四、我的教育规律观

教学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复杂多变,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古今中外无数教育家都在探索教育规律,70年来,我也在不断学习和研究教育规律。现把我认为最重要的、体会最深的几条提出来,和大家分享。

第一条: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自己大脑的积极活动才能完成,旁人是无法代替的。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学习是知识内化的过程。不通过学生的大脑去思考,怎能理解知识?这是当教师的要懂得的最简单道理。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学是重要的一条。

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读书的时候,读了许多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名著,得出一个结论:他们虽然观点和主张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主张让学生自己学,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特别通俗明白:

“教学、教学、教学生自己学。”

第二条:练习是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的必要途径。

学习数学,离不开练习。同时,练习是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试金石。我在学生时代,就有深刻的体会,听教师讲解时,我还糊里糊涂,直到自己做过题目,才豁然开朗。

目前“讲多练少”现象尚很严重。有的教师整堂课都在让学生搞探究活动,甚至没有让学生做练习,这种课看起来精彩无比,但我是不赞成的。根据教育规律,联系自己一生的经历,我体悟这样两句话:

“学生真正意义上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一堂没有练习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

第三条:遗忘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巩固复习。

遗忘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如果一个人从小事事都记得,他的大脑是要崩溃的,因为无法装下。为了保护大脑,只能把重要的、印象深刻的、反复出现的记住,把无关紧要、印象不深、出现机会少的遗忘掉。所以遗忘是一种生理现象,一种正常现象。

目前,有些数学教师教学质量不高,其原因之一是,这些教师只重视上新课,忽视复习旧知识。上课时,辛辛苦苦地教,但过后不重视复习,结果学生遗忘了许多,这是教学上最大的浪费。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把不重视复习的教师比作喝醉酒的马车夫,只管装货,不知把货物用绳捆牢,结果到目的地回头一看,货物全丢了。

“教新课,别忘了复习旧知识”,这是有经验教师的座右铭。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把复习旧知识渗透到新课教学中,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归纳成一句话:

“导入新课时,以旧引新;当堂练习时,以新带旧。”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

声明:本文刊发于《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年第1

转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