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衔接是指考的要以教的为依托,考的要和教的有关系,教考具有一致性。在高考试题中,信息类文本阅读和古文阅读是两道可以冲满分的试题,值得高三学生花点时间用心琢磨。精选好题,值得下手。反复锤炼读懂文章提炼信息的本领,反复巩固语言积累与提升语言建构水平,反复琢磨命题意图及拟写答案的规范要求,是提高这类题目得分的关键。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散文发展至今,似乎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写作队伍空前庞大,另一方面却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我们还是要认真思考散文振兴之道。当代散文要回望传统,从传统中汲取营养,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中国现代散文的成功,既得益于中国深远悠久的历史,也得力于外国文学的输入,这两条腿是缺一不可的。然而,当下的不少散文恰恰少了一条腿。所以,它站不起来。
在我国古代,散文是一种高贵的文体,古人以写出好文章为荣,诗词、歌赋、戏曲、小说都不能与它相提并论。时至今日,散文已经脱去贵族气,回归人间,成为大众写作的最平常的文体。但是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丢了前人创造的这笔宝贵财富。中国古代散文从上古延续到晚清,是一座内涵丰富、数量庞大的文化宝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散文承担着其他文体难以取代的巨大的社会作用。
真情,是散文的灵魂,奠定了中国散文古典美的基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代很多散文名篇,能流传千载,首要在于为文者有真情实感。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作品无不是以情动人的散文精品。莫言曾说:“关于散文的写法,说法很多,如果让我说,那就是一个‘真’字,真心真情真感觉。有真乃大,有真乃美。”然而,现在很多散文没有感情。一些作家愿意炫技,但就是羞于谈“情”说“爱”。散文相对于其他文学门类,距离作者的本心最近,是人生境界的展示,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与审美情趣的呈现,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与潜心追求。散文要有真情实感,但是有真情实感,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散文。首先这种感情应该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同时还应该是独有的,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其次,感情的表达,一定要内敛、节制、含蕴、引而不发,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散文须有识,就是散文要有责任担当,关注社会发展。中国散文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以载道”乃散文之本。可以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自觉承担了较重大的社会责任。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国语》中的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曹丕在《典论·论文》开宗明义地概括道:“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散文要有开阔的胸怀、卓越的见识。作家对社会、对人类、对一切事物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如果一个作家没有明晰的、积极的价值观,他的作品不会有思想的力量,而没有思想的散文是速朽的。
散文有学,一是有文学素养,二是有文化底蕴。散文被称作“美文”,这种美首先体现在语言上。语言美是散文美的重要标志。古代文人特别重视语言,古典诗词也好、散文也好,都有炼字的传统,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人反对雕琢文字,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过度的雕章琢句甚至以词害意,当然是要反对的。但是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必须重视语言。散文的语言应该是美的。但这种美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语言的有效运用营造出美的意境。同时散文的语言又要明白晓畅。韩愈说过:“文从字顺各识职。”现在不少散文的语言,要不苍白无味,要不雍容华丽,要不佶屈聱牙。我们提倡有难度的散文写作,这种“难度”体现为生活深度、思想高度和精神力度,但绝不要制造“有难度的阅读”。散文写作,光有漂亮的外衣还不行,还要有内在的品质。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篇散文,如果没有文化底蕴,就算写得再好,也是苍白空洞的。当今散文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没有文化底蕴。很多作品,技巧娴熟,表达细腻,但缺少思想底蕴。我们需要一批有学者底蕴的作家,来改变目前散文创作中“善于表达却无可表达”的窘境。
(摘编自徐可《呼唤散文的古典美》)
材料二:
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到今天,仍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探讨。
每篇散文都有其所谓的主题,每个作家也知道所谓的立意,这是文学教科书连篇累牍的常识,也属于文学传统的重要元素,每篇散文都是有思想的,每个作家也都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播思想。思想有轻重,有明暗,有真伪,有狭隘与宽广,有先进与落后。那么中国现代散文是什么思想呢?
遍览和精读中国现代散文,我感觉其中的思想多是混沌的、暧昧的、糊涂的、幼稚的,甚至是落后的思想。这种散文也可能获奖,流布一时,然而不可逃脱世迁即冷或时变即灭的命运。作家的价值观决定了文学观,文学观又制约着其思想性,甚至价值观也决定散文是否具有现代性。如果作家缺乏明晰而积极的价值观,那么他的作品便不能因为思想之羽而高飞,更不能成为经典,尤其少了一些作用于世道人心的意义。
关于散文的艺术,我旨在考察其语言的丰富性和句式的吐哺量。读目前一些所谓的名著、获奖作品,语言之苍白、之单调、之贫乏,让人感到羞愧。宇宙自然、社会生活、人性人情,还有梦幻,凡斯种种,是何等丰富、复杂、神奇、流变,以语言表达它们,不寻找到它们的既准确又生动的对应语词可以吗?不掌握繁博的字可以吗?不可以。山有谷,然而近于谷的还有峪、沟、涧、峡,到底哪一个字最倾向你的意思呢?人有胖,然而近于胖的还有肥、肿、硕、壮、丰、腴、臃、膨、膘,到底哪一个字最倾向你的意思呢?所掌有限,便只能是大概表达了。
(摘编自朱鸿《中国散文:思想和艺术的空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散文创作出现的问题不是缺少外国文学的输入,而是忽视了中国深远悠久的历史。
B.在我国古代,散文内涵丰富,数量庞大,承担着其他文体难以取代的巨大的社会作用。
C.“文以载道”既是中国散文的传统,也是散文的根本,它奠定了中国散文古典美的基础。
D.材料二认为,中国现代散文的思想多是不值得认可的思想,难以长期流布或长久留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散文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学习中国古代散文的艺术手法是当代散文的振兴之道。
B.真情是散文的灵魂,散文能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只要有真情实感,就能写出好的散文。
C.作家应努力丰厚“情”“识”“学”,创作有生活深度、思想高度、精神力度且文质兼美的文章。
D.材料二认为,中国现代散文语言苍白、单调、贫乏,让人感到羞愧,都只是大概表达而已。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中国散文“文以载道”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种树郭驼橐传》介绍种树应顺木之性,借郭驼橐之口指出政令频出的危害。
B.苏洵《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借古鉴今,提醒北宋面临着外敌侵割的危机。
C.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赞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揭露了反动势力的罪恶。
D.朱自清《荷塘月色》写出景色的优雅、朦胧、幽静,富有音乐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中国现代散文的看法有哪些相同点?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C项说“文以载道”“奠定了中国散文古典美的基础”说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真情,是散文的灵魂,奠定了中国散文古典美的基础”。
2.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A.原文中说“当代散文要回望传统,从传统中汲取营养,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和中华散文的古典美不等同于艺术手法。B.“只要有真情实感,就能写出好的散文”说法绝对化,原文的表述是“散文要有真情实感,但是有真情实感,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散文”。D.“中国现代散文语言苍白、单调、贫乏,让人感到羞愧,都只是大概表达而已”扩大范围,原文的表述是“读目前一些所谓的名著、获奖作品,语言之苍白、之单调、之贫乏,让人感到羞愧”。
3.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中国散文“文以载道”指的是散文要有责任担当,关注社会发展。D项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和艺术特色。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案①采用总分结构,开头明确提出“中国当代散文应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结构从“情”“识”“学”三个方面来论证观点;②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从“论证语言”“论证内容”等其他角度作答,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答案①都认为中国现代散文作家应该有明晰而积极的价值观,这决定着作家作品的思想性;②都认为中国现当代散文中一些作品的语言苍白,应该重视语言的锤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