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考衔接】 古文阅读 《吕氏春秋·察传》

2023/8/1 9:10:13  阅读:118 发布者:

教考衔接是指考的要以教的为依托,考的要和教的有关系,教考具有一致性。在高考试题中,信息类文本阅读和古文阅读是两道可以冲满分的试题,值得高三学生花点时间用心琢磨。精选好题,值得下手。反复锤炼读懂文章提炼信息的本领,反复巩固语言积累与提升语言建构水平,反复琢磨命题意图及拟写答案的规范要求,是提高这类题目得分的关键。

教考衔接 古文阅读 《吕氏春秋·察传》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猩,矍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传》,有删改)

材料二 庞葱①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有删改)

【注】①庞葱:一作庞恭,魏国大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昔者A舜欲以乐传B教于天下C乃令重黎D举夔于草莽之中E而进之F舜以为乐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若”在文中的意思是“像、如”,与《诗经·卫风·氓》中“其叶沃若”的“若”字意思不同。

B.“己亥”在文中是干支纪日,而《登泰山记》中所言“戊申晦,五鼓”中的“戊申”是干支纪月。

C.“质”在文中的意思是“做人质”,与《论语》中的“文质彬彬”的“质”意思不相同。

D.“罢”在文中的意思是“结束”,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既罢归国”的“罢”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材料一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来论证“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B.材料一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使得文章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材料二中的庞葱用“三人成虎”的寓言故事提醒魏王要信任自己,最后他回国后魏王果然依旧信任他。

D.材料一中阐述了人们断章取义使得信息失真或误传;材料二中阐述了谗言的危害性。两则材料颇有现实指导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4)

语文试题(长郡版)6(10)

(2)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4)

14.以上两则文本都涉及信息传播的辨析,结合材料内容以及我们所学的《石钟山记》(苏轼著),请你谈谈如何辨析信息传播的真伪。(3)

         

参考答案

10. ACF(“从前,舜想用音乐向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 B(B项两者都是干支纪日。“戊申晦”指的是“戊申日正是月末最后一天”。A项“其叶沃若”的“若”是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C项“文质彬彬”中的“质”是“质朴、朴实”的意思)

12. C(最后魏王不再召见庞葱了,说明魏王不再信任庞葱。)

13.(1)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八音,因而天下归顺。[“和”(谐和)、“通”(调和)、“而”(因而)、“服”(归顺),每点 1,4]

(2)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评论我是非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去”(离开)、“议”(评论是非,多指责备)、“愿”(希望),每点 1分,句意 1分,共4]

14.①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②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总结)③实践出真知,最好能亲自探访。(结合《石钟山记》总结)(一点1分,共3分。突出围绕三个关键词“审”、“验”、“慎”来答的,亦可得 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矍,攫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也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入考察,对于人都必须用事理进行验证。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是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并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八音,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得失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人纷纷谈论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如今家里有了井,无需转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多得到一人使唤,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以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 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材料二: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是很明显的事,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评论我是非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评论他是非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