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专家视点】王家伦、赵黎丽┃语文必须姓“语”的哲学思考

2023/7/31 17:50:46  阅读:66 发布者:

作者简介

王家伦,江苏昆山人,1982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中文系,学位“硕士前”。2009年苏州大学文学院退休,现为“教授后”。苏州市教育学会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姑苏文化。2007年以来公开发表有关教学论文130余篇。(内包括与别人合作)已发表文章中九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先后指导有关语文教学的硕士论文已通过答辩的140余篇。曾出版过多本有关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的专著。

只有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方向,落实教学任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语文分科至今,关于课程性质的争论此起彼伏。语文“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规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还在演绎,并很可能长期存在下去。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论争。我们应该在关注语文课程性质的同时,把目光投向方法论,去关注我们究竟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体。一般不能脱离个别,个别也不能脱离一般。任何个别都属于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来表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以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看问题,我们就能发现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势必无法脱离人文学科这个“一般”,具有人文学科的共性;但是作为人文学科的“个别”,语文学科更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一、语文课程必具人文课程的“共性”

教育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通过对个人发展所起的影响而实现。作为世界万物中的个别,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将人类社会文化传播给个体——人,使人类社会博大精深的文化在个体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即转化为个体的行为经验。相对于世界万物而言,教育的个性就是“育人性”;但在教育内部,“育人性”却成了共性。

人文素质指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和价值观、道德气节和思维方式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通过人文教育来培养。一般来说,一个文化素质高的人,他会比较自觉地去追求高尚的品德。因此,人文课程作为教育中的“个别”,除了具有教育“育人”之共性外,还具有“人文”之个性,即“人文性”,主要指文化熏陶、文学鉴赏、审美教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就人文课程各科而言,“人文性”又成了共性。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课程,语文当然也毫无悬念地应该具备人文课程的共性——“人文性”。在语文教学实际中,如果过于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功能,忽视人文教育,学生就难以感受到语文对自己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也很难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指导学生的不仅是生字的识记、段落的理解、中心的概括或者表达方式方法的掌握,因为语文还涉及人情、人性,民族感情、民族精神、民族道德、民族审美观念等“人文性”。

语文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总和一定的思想内容联系着。就阅读教学而言,词的感情色彩不同,有褒贬之分,文章之中有作者的立场观点,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广泛接触古今中外的大量作品,可以增长一些必要的文学知识,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在训练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想象力、思维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陶冶情操,增强爱国热情,发扬勇于开拓的精神。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教学提供了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这一文化基础为学生个体打下了良好的精神底子。阅读可以求知、开智、审美、养身;阅读是学习之母、教育之本、是生活之乐;阅读是直接的精神生产力,是一个人精神营养的源泉。至于作文教学,表情达意和运用语言两者更是密不可分。即使是训练口语交际能力,也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运用问题,也包括立场、观点、感情等等内涵。因此,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人文熏陶。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含义:一是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意识、历史文化和思想感情,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学生理解阅读文本中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和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语文课程更具自身的“个性”

虽然语文课程具有所有人文课程的共性——“人文性”,但是它也必定具备自己独特的个性。课程之所以能成为课程,定有自己作为课程的基本的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涵。如果语文课程没有不变的稳固的内容,那么它早就会丧失了自身的课程地位。

“语文”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门课程的名称,随着课程的建立与发展逐步演变而来。语文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之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有时是课程的名称,如“语文作业”“语文教材”;有时为教育的内容,如“我们要在社会实践中学用语文”;有时又指广义的语言(口语和书面语),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关于“什么是语文”而存在着的形形色色的解答大多围绕语文课程性质展开。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老对“语文”的解释,对帮助我们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那我们就必须了解语言(实际上是“言语”)的属性。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众所周知,就外部语言而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就内部语言而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无论是外部语言还是内部语言,都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因此,语言的基本属性——工具性,虽然不能代表语文课程的全部属性,但从客观上讲,它至少反映了语文课程的最本质的特点。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这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性就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的重要特点。

作为广义的语言,语文又必然是思想内容与符号形式的统一体。这里的语言,不是传统语言学所指的语言,而是既包括语言结构、技法的静止分析,更包括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包括了对语言“题旨”和“情境”的动态研究,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体。语言只有在运用时,在思维过程中与思想融为一体的时候,才能称其为介质。离开了运用,离开了具体的思想内容,语言就只能是一个物质的空壳、无义的模式。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内容,更应要求他们学习课文的语言形式。政治、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课文也有其内容和形式,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其内容是主要目的。如数学这门课程的课文,以说明文的形式呈现,说明文是其形式,学生学习数学,只要能够理解课文的一章一节所阐述的数学原理和运算法则,就达到目的了。至于语文课本中的说明文,学生对这些说明文阐述的事物和事理,只需一般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习说明文这种形式,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掌握各种表达方式和技巧。

近年来,之所以出现诸多对“工具性”尖锐的批评,主要原因是对“工具性”界定不明,误认之为“应试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对工具性的内涵也必须有新的认识。语文工具性的内涵应该是:教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是工具,不过它和锄头、刨子等具体工具又有所不同。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没有掌握好语文这个工具,就学不好数学、自然等其他课程。一个词理解错了,算式也就可能会列错;缺乏识字、释词、阅读、概括等能力,就不能正确理解课本的知识。其他各科的学习,也都要以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媒介,通过读写听说开展教学活动。不然,一切教学教育活动都无法进行。语文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学生对各科的学习上,还表现在人们的各科活动之中。说话以及写文章是一种社会活动,语言就是社会活动的产物;社会是复杂的,因而语言就不可能不复杂。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习惯,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生活的工具、学习的工具。特别在现代社会中,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

体现事物本质的必须是事物的个性。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就是工具性,这是它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最重要的属性。因此,工具性才是语文课程的个性之所在。从另一个层面上说,无论是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还是口语交际教学,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三、语文必须姓“语”

正如上文所说,人文课程是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的统称。人文素质指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课程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和价值观、道德气节和思维方式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所以,所有人文课程都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大责任,这一重任没有理由让语文一门课程来承担。

正是由于对这一问题认识不清,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常常被上成生活常识课、思想教育课、历史课、地理课、经济课……或者任何什么别的课,但就是“非”语文课。教师们无意中扮演了蹩脚的历史老师、地理老师、政治老师甚至是美术老师或音乐老师的角色。这种把语文本身悬置、架空以使之空洞化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课的反动与破坏,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削弱与消弭。这样一来,语文课已经不再姓“语”,“学科百家姓”都可以套在“语文”的头上。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儿,这一现状不得不让人深思。要改变这一切,就必须明白一点:“人文性”是人文课程共性之所在,语文课没有必要越俎代庖,包揽所有人文课程的责任。尽管语文课程中“人文”的内容比其它各科丰富,但这改变不了其课程工具性这一本质属性。语文学科更应张扬自己的个性——工具性。

本文引言部分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一般寓于个别,一般只能通过个别来表现;既然如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即人文课程的共性与语文课程的个性结合。具体操作时,要把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放在第一位,要“借助‘工具’渗透‘人文’”,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阅读教学而言,就应该是“因文解道,因道悟文”。这就是语文必须姓“语”的关键之所在。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实际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放在首位,在全面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但是,这个人文教育切忌“过头”。

弄清了这些问题,语文教学的许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语文课将回归姓“语”而非其它。

站在哲学的立场,从事物个性与共性的角度来阐释语文的性质,真正意义上认识工具性才是语文的个性之所在。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必须把握住这个度,从而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及任务。当然,不同学段“个性”的张扬也应有不同的程度,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阶段尤其应该张扬其个性。如此,长期困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有关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的论争也将得到消解。

——语文必须姓“语”,永远。

(原载20115期《语文教学研究》,署名王家伦、赵黎丽)

转自:“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