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教材作文素材集锦
教考衔接
领会多样人生态度
(一)诗意栖居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二)独立不羁:《梦游天姥吟留别》 / 李白
(三)忧国忧民:《登高》/ 杜甫
(四)乐观旷达:《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自然情怀
《故都的秋》/郁达夫
《荷塘月色》/朱自清
《再别康桥》/徐志摩
《兰亭集序》王羲之
1.看重生与死,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王羲之由游乐而生感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死生亦大矣”的积极态度,生命或者腐烂,或者燃烧。他否定了古人虚无主义的人生观,用对书法、文学的执着对抗生命短暂。可见,生命的过程固然不能延长,死是无法回避的,但个体生命却可以通过燃烧生命的激情创造生命的价值。只有实现饱满的生才可以无憾地死。
【相关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臧克家
2.交流能发挥出人潜在的才华。兰亭会为各个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个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机会。在集会上,每个人的才能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尤其是王羲之通过这次集会的感慨,留下了千古奇文《兰亭集序》。由此可见,思想只有通过交流和碰撞才能闪现出璀璨的火花。
【相关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交换后我们各有两种想法。——佚名
伟人魅力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马克思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恩格斯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沁园春·长沙》
适用话题:胸怀天下,家国情怀,雄心壮志,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等主题。
毛泽东独自伫立在洲头,眺望着湘江的流水、层林尽染的山峰、中流击水的飞舟,回忆起青年时代自己与同学们意气风发,携手同游、商讨国家大事的经历。那些不平凡的岁月让他思绪万千,面对山河,不禁发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要由什么主宰呢?历史永远不能缺失青年的身影,百年前“恰同学少年”的他们怀揣如火般炙热的革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改造旧世界。
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
(一)人道主义
《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
(二)奉献精神
《长征胜利万岁》/杨成武 《荷花淀》/ 孙犁
《百合花》/ 茹志娟
(三)家国情怀
烛之武(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适用话题:论说艺术、大局观、家国情怀、临危不惧、责任担当、赤心报国等主题。
事例: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佚之狐力荐烛之武使秦解围,烛之武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为借口拒绝郑伯;郑伯检讨自己未能早用之过,再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相激励,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
(1)大局观、家国情怀、临危不惧、责任担当: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烛之武虽然怀才不遇,但他时刻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定天下救济苍生的路径,所以当面对国家危难之时,烛之武能不辱使命。在说服秦伯的言辞中,一方面足见他对晋国的历史和晋君的为人十分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和秦晋之间的恩怨一目了然,表明他是一位志存高远、有勇有谋之士;另外一方面,足见他语言表达能力之强。
(2)“格局决定胜局”,为人要有大格局,方能取得大成就。烛之武早年未受重用,郑文公在危急之时才想起他,尽管烛之武心中有怨,但国难当前,他还是选择既往不咎,孤身赴难,以一人身易郑国安。
(3)做个时刻有准备的人:烛之武“夜缒而出”,完美地劝退秦师,因为他蛰居时无时无刻不在蓄势,了解天下局势,才能抓住机遇说服秦穆公退兵。
(4)把握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虽然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但他没有放弃自己,而是把握住国家危亡的机会,把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他孤身深入虎穴,与秦伯进行了面对面的交锋,把几十年积蓄的能量在瞬间发挥出来。“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六)俗世奇人篇
1.卖油翁(欧阳修《卖油翁》)
适用话题:熟能生巧,脚踏实地,夯实基础
故事简介:《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陈尧咨是北宋状元,他擅射,经常在自家后花园练习射箭,甚以自己的射箭技术为傲,可是在卖油翁的打油技术面前却黯然失色。卖油翁的一句“无他,惟手熟尔”道破了天机——“手熟”不是简单的练习,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专注,是一种不骄不躁、沉稳踏实的人生态度。
切入点:熟能生巧是一种踏实的态度。
2.郭橐驼(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适用话题:顺其自然,尊重规律
故事简介:郭橐驼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外貌不佳,“橐驼”还是别人给他取的外号,他却欣然接受;他种树技艺高超,名震京城,别人学不来。后来橐驼自述种树秘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适用话题:“工匠精神”与“追求创新”“精益求精”“不断实践”“力求完美”“坚毅”
“工匠精神”使用范围扩展,任何行业或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以称为“工匠精神”。“大国工匠”韩利萍潜心钻研高精尖技术,用“台下苦练”的坚守换来航天利器声振寰宇。“木雕大师”高应美殚精竭虑,匠人心魂在一刀一琢的静寂之中喷薄。铆工刘师傅所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时代发展瞬息万变,创新永铸工匠精神。“大飞机”飞天,“蛟龙”入海,“玉兔”登月,5G 信息技术一展雄风。
4.《与妻书》
适用话题:爱国,献身,个人与国家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革命志士林觉民在看到“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黑暗现状后,毅然在绝笔《与妻书》中写下这句话。
当下例子:黄文秀等扶贫干部才投身乡野,倾注大爱,为脱贫攻坚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正因如此,张桂梅才奔走筹资创办华坪女高,助山村女孩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不懈探索学习之道
《劝学》/荀子
《师说》/韩愈
《读书:目的和前提》/ 黑塞
《上图书馆》/王佐良
(一)《师说》
适用话题:教书育人、教育方式、时代发展下的教育变革等
从学术上看,师生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揭示了师生之间没有年龄的差距,有“道”者即可为师。老师与学生的定位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可变的。老师也许在人生阅历、学术经验上丰富一些,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可能在创新方面强于老师,而且接受新事物也可能比老师快,因此,双方可以形成互补。老师不能因为年长、经验丰富而否定学生的创见。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
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也要学会取长补短。“术业有专攻”,一专多能的人才毕竟是少数,每个人都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正如音乐家善于演奏乐曲,建筑师精于设计高楼大厦,文学家长于描述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强项,因此,要把自己某一方面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同时,我们还要认汉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虚心地向拥有其他专长的人求教,正如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向郯子、苌弘等人请教。唯有如此,才肯不断地丰富自己。
(二)《劝学》
1.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能够提高道德修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往往会伴随着人的一生,但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批判自我而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缺陷谁都不可避免,不断地自我批评、拷问灵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2.善于借助外物是成功的捷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借力能打力,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善借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
科学思维 探索自然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沈英甲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
《石钟山记》/苏轼
《自然选择的证明》/达尔文
《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关增建
人物:袁隆平
1.使命感和责任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2.敏于发现、勇于探索、勇于担当、不断进取: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寻找与发现水稻天然雄性不孕株,研究证明培育杂交水稻切实可行,培育超级水稻成果世界领先,引导新一场的“绿色革命”。
3.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勇于创新:挑战美国著名遗传学专家的“杂交无优势”。
4.科学家的实证精神,脚踏实地,少一点形式主义:挽起裤腿走下稻田的标准形象。中国稻田里走出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用事实驳斥贬杂交水稻为“三不稻”,捍卫事实,捍卫真理。
反例:“玉米地里铺红毯,专家谈笑田地间。”如今又现“麦田地里铺红毯,成熟的麦子被压弯”,观摩会铺红地毯,脚都不沾土还说是为农。
5.专一的精神:一辈子研究水稻,培育超级水稻成果世界领先,引导新一场的“绿色革命”。
6.淡泊名利: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前几天依然在田里翻看这土壤。
7.梦想与现实: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
8.敬业爱岗:为天下人皆饱热爱研究杂交水稻。
同质事例:张秉贵,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也做到极致。
反例:一群又一群为了名利,为了一纸证书而在实验室里苦干的学生,他们一旦获得了所求的名利,便裹足不前,再不愿在黑暗中前行。
在文学领域,只看见红地毯和金钱,作者比作品更有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在看似繁盛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只见得浮光掠影般的“商品文学”,独不见哪怕只是一个有着创造之光的作品。
9.爱国,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国有中国的有利条件。
10.科学态度面对失败:发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却试种失败但不放弃。
11.青年学生启示: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创造性的劳动能够为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
革命历史
(一)《长征胜利万岁》
适用话题“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的使命”“苦难中的辉煌”
1936年10月18日,红军部队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克服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终于到达了江西吴起镇。两年里,他们走过了草地,翻越了雪山,飞夺泸定桥,红军用脚,丈量的一寸寸土地,彰显了大无畏的长征精神。
(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适用话题:“奉献”“奋斗”“乐观”“劳动”
1.那是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面对如此严重的灾荒景象,焦裕禄没有退却,为了兰考这片土地风里来雨里去。他在身患肝癌时,依旧强忍剧痛,坚持工作,直至病逝。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2.在风沙最大的时候,亲自带头查风口探流沙;雨最大的时候,带头冒雨涉水,观水势,将自己投身于他的工作中去。这就是焦裕禄。
3.“生于沙丘,葬于沙丘”,焦裕禄,这位沉默的汉子把荒漠上的一切都扛在了肩上,在胃病侵蚀他时,他用自己的手,用藤椅,用所有能用的硬物抵住自己的胃,迫使自己扛住了这份担当。
传统文化
适用话题:无用之用
(一)《老子四章》
《老子四章》有言曰:“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其译为“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
1.五石之瓠:惠子得到魏王赏赐的大瓠之种,种出五石的大瓠,却不知道拿它怎么用,庄子转变思路,发掘出其独特的价值: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3.不龟手之药——宋人有不龟手之药,却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客用百金购得不龟手之药,却因此帮助吴打赢了越国,从而裂地封疆。
“无用之用”当真无用?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追求有用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追求看得见的物质提升,但当我们把时间都用在了追求“有用”上,是否已经背离了我们的初衷,使我们自己只着眼目前,疲于奔命。因此,只有“有用之用”,人生会有缺憾,而无用之用,立足长远,寄托心灵,方为大用。
(二)《庖丁解牛》
适用话题:劳动的艺术、享受劳动、实践、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同样的刀子,同样是用来切割牛肉,有的厨师只用了一个月便刀刃缺损,只好再换新的;技术好的厨师可以一年换一次;有一个高明的厨师,一把刀子用了十九年,刀刃依旧锋利。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子在《庖丁解牛》中,就以厨师的刀子使用时间长短,来形象地说明了掌握事物基本原理,探究其中规律的重要性和避开矛盾,顺应自然的道理,婉转而又风趣。
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懂语文公众号
转自:“新课标大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