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新课标,赋能新课堂。本期为大家分享的是工作室成员顾芳源老师的项目化学习感悟,关于项目化学习下的作业设计的一点思考,项目作业促发展,任务驱动促提升,更多精彩分享敬请期待!
落地新课标,赋能新课堂
——浅谈基于项目化学习下的作业设计
一
什么是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是通过集中关注学科或跨学科的核心概念和主题,设计驱动性的问题,在学生自主或合作进行基于项目任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积极学习和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和培养素养的一种教学。
项目化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情境式体验的过程,还是一个小组协作的过程。这种更加贴近生活世界的学习方式,既是超越分学科教学局限、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跨学科应用的有效方式,又能鼓励和促进学生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与创造性,在知识习得与生活应用、问题解决与实践创新的持续双向互动中,不断巩固和优化儿童的认知和非认知发展。
二
项目化学习的意义
1
丰富学科教学方式
让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从曾经的“听中学”到“做中学”,大幅度促进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机械的记忆式学习,发展成基于丰富实践的学习。
2
推动课程育人
促进认知学习和社会性发展结合,从知识传授走向素养发展,促进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学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认知的发展。
三
项目化学习的感悟
项目化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推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学生的发展。项目化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质量,改进学生的发展质量。
今年我有幸加入了海港区陈燕教育科研工作室,在这里接触并学习其中的内容,其实早在五年前,工作室主持人陈燕老师就已经带着项目化学习的前沿理念组建了海港区项目化学习实践团队,走进课堂进行项目化学习实践,工作室成立后,小学的项目化学习实践也随之起步。感慨当初陈燕老师带领大家研究项目化学习是多么具有远见和前瞻性。
记得第一次参加工作室会议时陈燕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和我们推心置腹地说要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谁都是从不会到会,面对问题不要先给自己设限,而是一步一步地做起来。
以前,我遇到难事就犯愁,不知所措,或是有畏惧心理,会在心底里问自己我能行吗。听了陈燕老师的话,以及跟随其学习听课,陈燕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改变,现在我遇到新挑战,我都会对自己和身边的人说,让我来试一试。能在陈燕老师的引领下成长,能跟这么多优秀的工作室同仁们在一起学习,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
虽然学习的时间并不长,对项目化学习也在不断了解探究之中,但项目化学习的思维模式已经深深影响了我,激发了我诸多思考。比如在设计假期作业时是不是也可以采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设计,于是我查阅资料发现项目化作业设计可以从平时教学中的大单元整合,寒暑假期整合,跨学科整合等多种角度入手,进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认知的自我形成,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激发。
当前学习方式变革的宏观大背景下,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理解也并不到位,下面仅是对在我学习中的一点思考和大家分享,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四
如何设计项目化作业
1
根据学情以及新课标要求锁定培养要素,提炼项目任务,确立明确的主题,进而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
2
形成任务群,设立阶段性小任务以及对应的评估表。
3
最终成果展示。
案例学习
下面我就以本校活动案例为例,和大家共同学习。
如我校迎秋里实验学校小军号大讲堂活动——跟着节气去劳动。为引导教育学生更好地知晓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利用项目化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校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打造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趣味课程,围绕传统节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创设情境,确定主题,让学生围绕学习节气这一驱动性问题开展对应的系列探索活动,学生围绕这个驱动性问题,应用跨学科能力和思维探索主题内容,之后形成对应任务群,如了解节气由来,寻找节气故事,搜集节气诗句,感受节日习俗,制作节日美食等等,从中自主选择完成任务,在主动探索和深度学习中领悟提升。完成后对自己和同学的表现做出自评和互评。
除此之外,我认为从项目情境设计到项目探索展示,都要更为细致化,可行性更强,让孩子围绕这一驱动性问题开展对应的系列探索活动之后真正有所得。让作业的设计既基于学科,又可超越学科,甚至可以打破学科边界,可涵盖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科学、传统文化、综合实践等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学生围绕驱动性问题,应用跨学科能力和思维探索主题内容,在主动探索和深度学习中领悟提升。
工作室聚集了有追求、有干劲、有智慧的同路人,老师们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大家对于学习和研究的热情都深深地感染着我,还有陈主任这样的领路人为我们指明方向,很庆幸能够加入其中,跟着大家一起学习成长。
转自:“陈燕教科研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