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课标访谈】位惠女 | 为什么要在小学增加“尺规作图”内容——马云鹏教授、吴正宪老师访谈录

2023/7/26 18:03:29  阅读:155 发布者:

新课标在小学阶段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这引起了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思考。为什么在小学阶段要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好尺规作图的具体要求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专访了马云鹏教授、吴正宪老师。

一、尺规作图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访谈者:对于新增加的尺规作图内容,不少教师产生了疑问:尺规作图原来都是在中学学习的,为什么新课标在小学阶段增加了这个内容呢?请两位老师解读一下吧。

马云鹏:在小学阶段增加尺规作图内容,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小学数学的几何内容绝大部分是直观几何,而直观几何是描述性的。如在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一般都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变成一个平角。由于实际撕拼过程中存在误差,往往拼出来的只是一个近似的平角。但到初中阶段需要学习欧几里得几何,而欧几里得几何是一个严谨的论证体系,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演绎过程。所以在小学阶段,引入尺规作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等这样简单的作图问题,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目前小学阶段常规的作图方法是用尺子量,如先量出已知线段的长度(如3.5厘米),然后画一条与已知线段等长的线段。但是在测量的过程中会有误差,测量出的3.5厘米不一定准确;换一个地方作图时,也会产生误差,因此,画出来的线段与已知线段可能不完全一样。引入尺规作图,则可以极大地减小作图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吴正宪:是的,尺规作图能让学生在作图中感悟数学的严谨性。我执教的“周长的认识”这节课上有一个环节:取与已知三角形ABC的三条边等长的线段后,依次相连地放在同一条直线上(见图1)。学生是怎么做的呢?一个学生用两根食指指向线段AB的两个端点,小心翼翼地量得AB边的长。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取与ACBC边等长的线段,将它们首尾相接依次排列成一条直线段。虽然是小心翼翼,但学生还是感觉到“用手比画的时候,两只手不由自主地动了一下,结果就不准确了,得到的线段会与原线段有误差”。那么,如何保证取下来的线段与原来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样长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和更合适的工具呢?

我鼓励学生寻找更好的工具(无刻度直尺、圆规)来帮忙,有的学生拿起圆规,将两只脚分别对准三角形一条边的两个端点,再移动到直线上……在尺规作图的过程中大家感悟道:“只有把圆规手柄处捏紧,移动过程中线段的长度才不会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尺规作图的严谨性,也体悟到了线段的可加性。事实上,不是教师告诉学生数学具有严谨性,而是学生在亲自参与具体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到用手比画是不准确的,有了“尺规”工具就能比较准确地作图了。

访谈者:两位老师的分享让我明白了小学阶段增加尺规作图的必要性。那么,尺规作图具体指什么呢?该如何理解尺规作图呢?

马云鹏:尺规作图主要是指用无刻度的直尺(或者不看直尺的刻度)和圆规进行作图。圆规的功能绝不仅仅是用来画圆的,没有学到圆的内容时也是可以使用圆规的。在尺规作图中,首先,用圆规的两只脚对准已知线段的两个端点,圆规两只脚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条线段的长度,即使不知道这条线段的具体长度是多少,用圆规量出的长度也是确定的;其次,在另外一个地方作与这条线段等长的线段时,需要保证动作的稳定性;最后,会得到一条与原线段同样长的线段。这样作出来的线段误差要小得多,从而让学生感知数学是严谨的。在用尺规作图的过程中,其实是不需要知道线段的具体长度的,只要按照作图的步骤完成就行了。

吴正宪:马老师讲的这个观点我深有感触,小学的尺规作图并不是中学阶段严格意义上的尺规作图,不是把原来的直观几何变成严谨的几何证明。主要目的是通过使用没有刻度的尺子、圆规,让学生做中学、创中悟,玩一玩、画一画,在亲自动手的活动中有新的发现。如学生在进行尺规作图时,惊喜地发现“直尺和圆规的配合居然就能画出一个与原来一模一样的图形”,从而感受到数学原来这么有意思,体会到尺规作图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

访谈者:听了你们的解读,我对尺规作图有了基本了解。两位老师能否进一步说明一下尺规作图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马云鹏:尺规作图除了可以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严谨性,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几何直观。在用尺规作图时,学生要经历以下过程:一是要考虑用尺规作图的关键是什么,作出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这就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二是要明确作图的步骤,知道每一步该做什么、该如何做,才能完成作图的任务;三是要将作图的过程完整且清晰地表达出来。上述过程对学生来说挑战是比较大的,在完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

吴正宪:的确如此。比如在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除了根据具体数据来判断三条边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还可以启发学生用尺规作图的方法来探索,并尝试解释“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的道理。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先想象一下: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尺规作图,作图前要想一想作图的步骤,并在作图中展开想象、推理。在不断试错、调整中,学生不难发现: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两弧在底边外相交于一点,可以围成三角形;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两弧的交点正好在底边上,不能围成三角形;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两弧无法相交,找不到交点,不能围成三角形。

在亲自动手做一做中,学生直观感悟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尤其是在不断地画图找两条弧交点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多新发现、新感受、新惊喜。

访谈者:吴老师的这个例子让我感触颇深。平时老师们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也会拿着小棒让学生探索,尤其是两边之和正好等于第三边的情况,因为小棒的粗细不同,在拼摆三角形时,学生总会争论不休,有的认为能拼成,有的认为拼不成。通常情况下老师会借助多媒体课件消除这个争论,但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而尺规作图可以非常直观地让学生明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马云鹏:是的,用已知的三条线段作三角形,这个任务看似简单,但学生在完成的时候并不容易。首先,学生要构思这样的三条边围成的三角形大概是什么形状;其次,确定作图的步骤,先作一条边,也就是选择一条线段作为底边,这样就确定了三角形两个顶点的位置;最后,确定第三个顶点的位置,而第三个顶点位置的确定学生是需要费些功夫的,需要在不断的尝试、试错、调整中,发现第三个顶点在两条弧线的交点处。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了尺规作图的严谨性,也让学生在找点的位置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几何直观与推理意识。

吴正宪:是的,学生寻找交点的过程特别有意思,有的学生因为画的弧比较短,一时找不到交点,干脆放弃了画弧,另辟蹊径;有的学生则借助直尺分别以底边的两端为顶点不停地画射线,期望在众多射线中找到第三个顶点;还有的学生在画弧的过程中,不经意间有了交点,懵懵懂懂地就把三角形画好了,但是不能清晰地表述画图过程。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反思,复盘刚才的作图过程,鼓励学生不仅要把作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说出来,还要把调整的过程及感受表达出来,这是发展学生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的极好契机。

二、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尺规作图的具体要求?

访谈者:尺规作图作为小学数学中的一个全新内容,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尺规作图的具体要求呢?

马云鹏:在新课标中,对尺规作图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都有明晰的表述。如在第二学段“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内容要求中提到“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在学业要求中提到“经历用直尺和圆规将三角形的三条边画到一条直线上的过程,直观感受三角形的周长”,在教学提示中提到“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直尺和圆规作给定线段的等长线段,感知线段长度和两点间距离的关系,增强几何直观”。再如,在第三学段教学提示中提到“要引导学生经历基于给定线段用直尺和圆规画三角形的过程,探索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些要求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把握的。

吴正宪: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性、循序渐进的设计。尺规作图的教学,我认为重点不是把尺规作图当作一个知识点教会学生作图,而是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多一点儿主动尝试,多一点儿自我反思,多一点儿直观体验,多一点儿感知感悟,多一点儿创造与惊喜。

如在第二学段,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学习用直尺和圆规作等长线段。在作图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对图形的感知,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线段的意义,初步学会使用圆规的同时,知道圆规的两脚可以确定线段的长短,体会这个过程中是不需要读刻度的,感受用尺规作图的神奇和好玩。

教学中,不要让学生背诵作图的步骤,也不要让学生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地模仿画图,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己在不断“试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兴趣盎然地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如唐彩斌老师带领团队探索用尺规作等边三角形,学生在作图过程中发现,仅仅用直尺作图,不仅会有误差,而且关键是不能很快确定第三个顶点的位置。而用圆规的两脚叉开对准已知线段的两端,就可以很快确定三角形边的长短,准确且方便。最让学生感到惊喜的是,分别以已知线段的两个端点为圆心,以已知线段的长为半径分别画弧,两弧的交点就是该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这样作图不仅能减少误差,而且能很快画出符合要求的等边三角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尺规作图的价值,还发展了想象力和推理意识。

访谈者:谢谢两位老师的分享。关于尺规作图,一线老师还有一些困惑:原来在小学阶段到六年级才开始使用圆规,而新课标要求从第二学段就开始学习尺规作图,调整后该如何整体设计这部分内容,才能让教师好教、学生好学呢?

马云鹏:在进行尺规作图整体教学设计时,要遵循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循序渐进,逐步带领学生走向深入。首先,可以让学生学习用直尺和圆规作等长线段,并建构各种可以实现的图形;其次,可以在周长的学习中,尝试通过作图认识三角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理解什么是周长,在作图的过程中,感受线段的可加性;最后,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作图理解三角形,用尺规作以给定的三条线段为边的三角形,使其在作图过程中明白,只要两条弧相交于底边以外就可以作成三角形,直观感受“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在这个过程中,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基本事实说明数学命题的正确性,发展推理意识。

吴正宪:在进行教学整体设计时,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经验基础,学习过程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经验积累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工具(直尺和圆规),尝试使用工具,在此过程中,体会到用无刻度的直尺可以画直线,用圆规可以画出弧线。要让学生利用尺规玩起来、做起来,鼓励想象创作,激发使用尺规作图的兴趣,了解尺规作图的发展过程,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二是用尺规作图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探索如何利用尺规作图,如作一条与给定线段等长的线段,或者将三角形的三条边首尾相接地画到一条直线上,直观感受三角形的周长以及线段的可加性。在作图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断尝试、调整、思考与交流,不仅会作图,而且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作图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展想象力、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

三是拓展应用阶段。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尺规作图的方法后,可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探索如何用尺规作等边三角形。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尺规作出不同样态的三角形,体会“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从而提升学生尺规作图的能力,让学习深度发生。

访谈者:在具体教学中,两位老师有什么建议呢?

马云鹏:尺规作图这个内容是全新的,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有一些困惑或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我觉得对于这个内容的教学要把握好方向,那就是要注重学生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断地尝试、调整、反思与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清楚表达作图的过程,而不是发现学生有困难就让学生照着画,教师教一步学生跟着画一步,这样就失去了设计尺规作图这个内容的初衷,发挥不出尺规作图的价值。

吴正宪:我们团队在研讨的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问题,如学生不习惯使用圆规画弧线,不习惯使用无刻度的直尺画图。这时候需要教师有耐心,要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开放的空间,不要急着推进教学,而是留下足够时间让学生用尺规随意画图。画着画着就有感觉了,错着错着就有方向了,不急!

马云鹏:在教学中,建议老师们鼓励学生保留作图的痕迹,这样在不断尝试、调整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现“凑点”与“画弧”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为进一步规范作图打下基础。

访谈者:谢谢两位老师!你们的分享,让我进一步明晰了尺规作图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以及该如何去实施教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尺规作图,在做中学、创中学,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几何直观和推理意识,以更好地为未来的学习奠基。

(访谈者单位:河南省第二实验学校小学部)

本文刊发于《小学教学》(数学版)2022年第12

转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