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理解语文大单元教学:以五上第一单元为例
2023/7/21 17:32:40 阅读:70 发布者:
文/包头昆区钢四小 刘敏
聆听了李竹平老师《新课标理念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建议》的讲座,他谈到教师对于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讨论,不要轻率地采用类比,而应该基于实践或对于实践的观察、分析。好或不好,对或不对,自己试试也无妨——不要因为自己不熟悉,有固守的所谓成功的经验,就对所谓的新事物来情绪,毫不犹豫地进行否定。因此,实践才能更好的进行思考与探究。我也借五上第一单元来试着观察与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对于描写花鸟万物的文学性文本阅读,学生容易形成诸如“喜爱”“赞美”“怀念”等指向作者写作目的的概念化理解,无法深入到言语表达的背后,真正体会一花一鸟不同描写方法背后作家的审美经验和文化价值。教学时,不妨依据单元核心概念“作家笔下万物皆有情”创设任务情境:万物有灵,花鸟有情,走进作家笔下的万物,发现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桂花是那化不开的浓浓乡愁,落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像作家一样探一探花鸟的真性情,办个心爱之物展览会,分享自己的独特感受,用笔抒写心间的干言万语。并据此整合单元教学任务,架构出单元学习任务群:
任务一:走近作家眼中的心爱之物。快速阅读《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比较分析几篇课文内容和主题上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带着想象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并说说作家笔下事物的不同特点。
任务二:跟着作者赏析心爱之物。研读《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了解作者围绕相关场景,运用对比、联想等方法描绘事物特点,表达情感的写法。
任务三:描绘我的心爱之物。围绕“万物皆因有情而可爱”主题,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对比、联想、将事物置于不同场景等方法,描写自己的心爱之物。
三个任务展现了从单元整体到具体篇章、从单篇教学到课文重组、从感知到研读的过程,体现了思维从低阶到高阶发展和读写互促的逻辑自洽,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其中,学习主题“亲近作家笔下有情万物——感受万物之美,体会作家情怀”成为统摄任务群的内在育人线索。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任务情境,需要对标设计更为下位的语文实践活动来达成任务目标。以任务二为例,可以设计相应的三个学习活动:
活动一:研读郭沫若的《白鹭》,诵读文中运用对比、拟人等手法写白鹭外形和场景中特点的语段,想象白鹭如诗一般的美。
活动二:研读《落花生》,了解许地山将花生与其他果实对比,同时关联人物品质表达作者情感的写法。
活动三:对比阅读《桂花雨》《珍珠鸟》,体会琦君围绕相关场景表达情感和冯骥才运用“特点+多个事例”描写自己独特感受的不同。
可以看出,每一个学习活动都对标达成一部分的学习任务,从更精微的层面体现了课堂学习内容的结构化。怎样才能设计出一个具有向心力、驱动力、整合力和发展力的单元学习任务呢?
首先是整体解读教材单元内容,确定学习任务群归属。准确判断出具体单元在课程内容上属于哪个学习任务群,再进一步研读这个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和教学提示,才能对单元内容的学习价值做出更加准确的定位。其次,科学定位单元学习目标,厘清单元大概念。接着,合理创设单元学习情境,精心设计核心学习任务。最后,细致梳理目标,进行有序整合。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