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做思共生”,促儿童科学课堂发展|温州外国语小学承办市直科学教研活动
2023/7/18 8:55:56 阅读:104 发布者:
实现“做思共生”
促儿童科学课堂发展
WZFLPS
以研促教,立足课堂。为紧跟小学科学改革的步调,引导学科教师在新课标理念下深入课堂实践,我校于5月18日承办2023年上半年温州市教育局市直学校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共涵盖课例展示、主题分享以及专家引领三个板块,以多种形式展示了我校与温州第一私立学校在“做思评”引领下的课堂改革成果。
课例展示
课例展示1《产生气体的变化》
我校盛楠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产生气体的变化》的课例展示。盛楠老师以有趣的实验进行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物质混合会产生气体的变化。随后,学生将厨房里常见的五种物质分别混合,观察现象,发现产生气体的特征。在盛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深入课堂,高效领会科学学习的精神,并在实践中促进思维发展。
课例展示2《电路大通关》
随后,温州私立第一实验学校陈强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电路大通关》课例展示。陈强老师通过创设解决房间灯光双控的情境,明确本课任务设计一灯双控电路,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设计电路并安装检测,进一步升级开关完成一灯双控电路设计。最后,陈老师运用上课设计的方法做一个开关控制红绿灯,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
在两位老师完成精彩的课例展示后,我校陈通瑞老师和温州私立第一实验学校的丁可慧老师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主题发言
基于关键问题的有效探究策略
陈通瑞老师从精准定位教学维度、立足学生突破前概念、提问精准促进概念生成和设计巧妙注重概念层次共四个方面对课例进行解读。陈老师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找准着手点,帮助学生克服顽固点,建构系统的科学概念。此外,课堂提问应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有问可答,有问可究,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巧妙设计问题,步步深入并建构科学概念。
如何在复习课中渗透科学思维成长
丁可慧老师以新课标为理论基础,介绍了复习课堂的迭代过程,其中实践过程为提纲式素养梳理、导引式素养梳理、情境式素养梳理和问题式素养梳理。丁老师结合课例《电路大通关》阐述了情境式素养梳理以及如何创设真实情境提升复习课的趣味性。丁老师指出加入前测与后测,可以更好地监测复习效度。
专家引领
打造“做思共生”的儿童科学课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陈锋老师从“做思共生”儿童科学课的经验积累、科研成果和典型案例三方面进行了专题讲座。陈老师认为解决问题需要“做”,研讨论证就是“思”突破的时候。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迭代从农村四项教学规范到教学新常规再到现在的教学常规(2023)。打造“做思共生”的儿童科学课,我们要重“做”已有认知经验,由“情境”引“思”;锁定探究目标,由“层次的问题”导“思”;明确探究方向,由“假设、计划”明“思”;发现探究事实,由“实验”释“思”;产生成果,由“交流、总结”做思共生。
深耕细耘教研路,精准把脉促提升。本次教研活动不仅提升了科学学科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技能,同时促进了儿童教育智慧和学科实践的融合,真正地实现了教研共富。我校科学组教师将在今后的课堂中继续实践“做思共生”,携手共赴儿童教育的美好未来。
转自:“温州外国语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