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篇|课标引领,以文化人——泰顺县第二实验小学语文组读书沙龙活动
2023/7/18 8:50:54 阅读:60 发布者:
课标引领
以文化人
— 实验二小语文组读书沙龙 —
-01-
活动伊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促进教师学习与领会新课标,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泰顺实验二小语文组开展了以《课标引领,以文化人》为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教师们利用空余时间对新课标进行了研读,并将阅读新课标的收获和感悟梳理成章,共享心得体会。
本次活动由陈巧燕老师主持,各年段指定一名老师针对一个学习任务群作中心发言人,年段其他老师则围绕该老师的议题交流。
-02-
活动过程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梅丽翠老师结合自身一线工作,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取向与策略》为主题,提出了三个看法:一,教学要以“实用”为价值取向,把握教学中的文本类型、任务情境和学习方式这三个要点;二,基于“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的根本原则,在教学设计中建立学习任务群内部的文本、任务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三,设计策略上可从确立学习目标、创设主题情境、架构任务框架、设计学习活动、和构建评价体系这五个环节着手。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夏晓慧老师对新课标学习任务群进行深入研读后总结出了两个关键词:语言和文字。夏老师认为,语言即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培养语感,如日常的诵读、记录、摘抄、整理等。而文字则是要求运用观察分析的学习方式掌握书写,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感受汉字文化内涵。为切实地将这两个关键词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夏老师还提出了两个观念:一是“长学习”,即在生活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短学习”,有计划的学习是短期内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积累快速提升的捷径。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吴永红老师结合自身经验对学习任务群做出了细化阐释,认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内容上要关注语言作品的形式,主要包括四类文本:革命文化类、自然生活类、儿童少年类和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并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勾画出三个要点: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贵在多种方式的整合和富有层次、利于文学的学习。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陈小红老师从“思辨”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了理性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在学习任务群中的重要性。从“思维”这个课程要素在现代语文课程中的流变,梳理出了三个发展转向:从“思考”到“思维”再到“思辨”,从“理念”到“目标”再到“内容”,从“论说文”到“辩论题”再到“任务群”。并提出任务群落实到课堂的三个关键:目标实现程度、情感体验深度和有效思维长度。
整本书阅读
林观珊老师围绕对《新课标》的认识,分享了如何有策略地做实整本书教学,也就是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读明白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内容+主题+语言特点);二是想清楚为什么选择读这本书(课标依据+教材意图+学生需要);三是讨论怎样读这本书(兴趣激发+困难挑战+策略运用)。并就如何展开整本书阅读给出了两点意见:一,统筹规划阅读方案;二,设计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
跨学科学习
沈乐乐老师联系实际教学经验,就“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和“跨学科的学习”生动地讲解了怎样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并针对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总结出几类真实而又复杂的情景境选题,如自然情境、生活情境等。
-03-
升华总结
最后,包亚云老师结合几位老师的发言,指出了当前教学的三个重点:一是教师要坚守课改的基本精神不变,同时与时俱进,掌握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文化基因、学习任务群等方面的改变,发展学习;二是教师在教学中实践中要做到六个突出:实用阅读突出学用,创意阅读突出读写,思辨阅读突出思维,语言文字突出积累,跨学科学习突出联结;三是教师们对新课标下的育人理念、教学导向从知识课堂到素养课堂的改变,认知逐渐从模糊到清晰。
听完几位老师不吝分享的研读感悟之后,在场不少老师心中都不免生起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而包亚云老师一番高屋建瓴的总结,更是让我们对新课标下的教学导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转自:“泰顺县第二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