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并进促提升,携手互学共成长——记德阳市骨干校长到新华学校跟岗交流
2023/7/17 14:01:14 阅读:85 发布者:
学思并进促提升
携手互学共成长
记德阳市骨干校长
到新华学校跟岗交流
伴随着夏日阵阵暖风,怀揣着共同的教育热忱,5 月 30 日,德阳市骨干校长能力提升培训班和新华学校开展交流活动。双方就办学特色、育人方式、教师队伍建设、教研活动组织等经验进行交流分享。
活动之初,我校谭芳老师带来了精彩课例——《多边形的内角和》,此课例不久前也在2023年成都高新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比赛暨教师教育多媒体技能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谭老师让学生观看生活中的多边形的相关视频,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对多边形相关概念的回顾,明确研究图形性质的一般路径;通过问题驱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几何画板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体会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接着,通过让学生自主出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后,让学生解决密铺问题和观看密铺的视频,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感悟数学美,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新新华学校朱祥勇校长作《多方统整构建融创课程体系》的主题分享。他强调:融创课程就是以“融创”的思维,开展课程整合和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科育人与学科间综合育人的有机联系,构建整体育人、全科育人的学校课程体系,其目的让学生拥有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解决挑战性问题的创新能力,在知识与能力的创生中产生丰厚的情感素养,形成核心价值观念。
融创课程以学科内单元式统整、学科间主题式统整、超学科项目式统整、“学科+生活”活动式统整方式,建构起多个“教育世界”(学校、 家庭、社区等) 相互融合且不断创生的课程体系。学校打破传统的教研备课形式,通过三级教研平台、交叉互动跨学科教研平台、教科研联合平台开展“四构”备课:把课程体系进行结构化处理,以问题化的方式解构为教学形态,将问题进行逻辑化梳理,从学生的视角进行问题解决的链条重构,最终学生自我建构学习体系。
一节课可以折射一位教师乃至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及教学管理模式接着课程教学与质量监控处的王林博老师带来了《教研训一体,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分享。王老师从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出发,他强调:新华学校校本研训一体化的实施有着理念引领专业化、成长记录规范化、研训时间日常化、研训形式多样化、组织落实具体化几个特点,通过建规立制、全员培训、岗位培训、以赛代练、课题引领等多种途径培养“融情融智 大道至简”的新华教师,打造一支“敬业、专业、精业、乐业”的教师队伍。
陈晓川副校长就我校德育工作做了《全员导师,全“新”育人》的主题分享。在新华,教师人人是导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家校沟通协调者和家庭教育指导者。他强调,全员导师制遵循着一校一策的三个基本原则:上下对齐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系统建构原则;并针对全员导师制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全员导师制的含义——“教师人人为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家长人人联导师”;与此同时,还引导大家关注实施全员导师制的意义和要致力解决的问题;最后,陈校长就全员导师制校本实施进行了十大核心问题及其面临的困难和风险点的分析,并讲述了科学可行的实施策略建议。
信息中心李昕老师针对我校的数字化管理工作,带来了《“数”说新华,成长赋能》的主题分享。李主任从“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数字化建设?”、“如何建设充满新华特色的数字化评价?”、“我们的感悟是什么?”三个方面展开分享,新华学校利用“新华大脑”构建校-家-社会充分参与的评定机制,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数字管理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他强调: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新华学校借信息化转型之机遇,集成创新,作为以数据治理推进智慧教育,以人工智能引领教育发展,构建更灵活、智慧、可充足的学习空间。
教师发展中心李平老师为与会老师做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教师培养专题汇报。李老师谈到新华学校教师培养目标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契合,学校在立德树人和融合创新的背景下重新定义教师的培养需求,学校在“融合创生,整体发展”的办学主张下,提出“培养全面而个性的融创型教师”,通过“1+N”的培养模式,开发“四向三级”羽翼课程,确立分层分类培养整体培养的策略;通过“1+1+x”跨层组团,项目驱动,构建起融创教师“个性+特色”的培养策略。在“雁阵式”教师培养下,学校教师集群发展,融创意识和观念觉醒,开启了育人新思路。
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思想与行动的促进,每一次分享都是经验与智慧交融的提升。成都高新新华学校将秉承交流共享、互促互进的宗旨,继续保持开放的姿态、清醒的头脑、虚心的态度,在教育的汪洋之海鼓帆远航。
转自:“成都高新新华学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